每年我市近3000名大學生返鄉,面對“就業難”和“招工難”的雙重壓力,大學生該如何實現自身價值,業內人士建議——— 高校畢業生返鄉:最好出路是創業 本報記者 沈孝東 有的地方沒人去,有的人沒地方去,是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在這種就業環境中,高校畢業生何去何從?市人力資源市場就業辦負責人說:“高校畢業生返鄉后,面對復雜的就業形勢,最好的出路就是選擇創業,我們會盡可能地為其提供幫助,彌補他們經驗不足和資金匱乏的缺陷。” 就業招工陷“兩難” 10月27日,在市人力資源市場的秋季人才交流會二樓電梯處,數家企業的工作人員不斷地向求職者發放招聘啟事。在萬泰裝飾公司的招聘處,三名工作人員正在等待求職者的到來,市場部主管鄭聰告訴記者:“我們一早就過來了,到現在才有兩個人報名,來過很多大學生,但他們嫌棄我們的工作環境和工資水平,二話沒說就走了,我們也很無奈。” 求職的大學生臉上,顯出的更多的是焦慮與茫然。已畢業兩年的大學生李慧芳說:“作為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存在社會實踐不足、就業能力不強等問題,尤其是有無工作經驗成為一些用人單位的硬性指標。到現在還沒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我們感到壓力很大,我的很多同學也都連呼‘就業難’。” 不僅是李慧芳,記者在人力資源市場的門口,看到其他一些求職者也都邊搖頭邊抱怨著離開了招聘會。 打工不如去創業 鵬泉西大街的202號是萊蕪尚美裝飾公司,經理蘇玉峰今年才30歲,并且是通過自己創業開辦了這個公司。蘇玉峰說:“我畢業于山東聊城大學,畢業后也很迷茫,給他人打工也是處處碰壁,不知道自己的路該怎么走。后來參加了市里的創業培訓,學到了系統的創業知識,回來后我就辦起了這個公司,現在主要經營新型節能電熱膜采暖產品及室內外裝修,不僅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還帶動了二十多人就業。” 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的閆聲望在2010年畢業后,曾經給數家設計公司打過工,后來經過考察,在信達家具廣場租了個攤位,開始經營鐵藝家具。他說:“我個人感覺打工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我還年輕,花錢的地方很多,光靠打工什么事都做不了,自己創業才是出路。現在經營這個小項目,每年也能收入20萬元,日子還是挺寬松的。” 創業背后有援手 在市人力資源市場的山東(萊蕪)贏在起點創業實訓基地,記者看到幾個準備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正熟練地操作著電腦,熟悉著公司經營流程。市就業辦辦公室主任楊春杭說:“我們會向創業者提供應有的幫助,為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我們建立了這個基地,引進了全球模擬公司的實崗培訓體系,提升學員參與市場競爭的綜合能力。” 據記者了解,為降低大學生和其他人員創業的難度,我市積極推行“零成本”創業,對于高校畢業生,申請個體工商戶登記允許“試營業”6個月,期間不收取任何費用,并成立了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商、金融、稅務、法律等有關人員組成的創業指導專家委員會,健全創業服務體系,為創業者提供全程創業指導服務。 到目前為止,我市共開展創業培訓9980人,培訓合格率達到92%,培訓后創業就業率達到85%以上。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