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廣州市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補貼標準》和《廣州市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補貼申領程序》,為廣大高校畢業生提供各種資金扶持,尤其是針對大學生創業群體,畢業2年內自主創業的,可獲得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財政貼息貸款,成功創業并經營的,還可獲5000元補貼。雖然如此,但是有數據顯示,廣東地區自主創業學生人數連續3年遞減。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有關人士透露,廣東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1%,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因為大學生創業,其經驗不足,社會關系淺薄,抵抗風險能力弱。而網店因成本低、風險小,成為很多大學生的首選創業模式。
現狀
參加創業大賽為就業
麥可思研究院今年6月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1年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僅1.6%,和發達國家的20%~30%相比較,差距懸殊。雖然國家鼓勵,也有“挑戰杯”等創業設計大賽鋪路,但自主創業依舊困難重重。
據悉,相比于已有20多年創業教育歷史的其他歐美國家,中國的創業教育還處于萌芽狀態。要知道,美國早已將創業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之中,覆蓋了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各個教育階段。雖然目前有各類創業大賽,創業大賽也吸引了不少大學生加入其中,但幾年來,通過創業大賽積累一定經驗的參賽者,很少有畢業后能真正創業的。
有調查顯示,一半以上參加創業大賽的學生,是為了增加工作經驗和結識工商界精英,這無疑表明,過半的學生參加比賽并不純粹是為了創業,而是為了給找工作增加籌碼;同時創業的高風險也使更多的大學生們在創業實戰前止步不前,優秀的計劃書最終只是流于“紙上談兵”。
據悉,相當多的獲獎學生在面對更好的工作機會時,他們往往會選擇就業,參賽經歷被當作一種資歷。暨南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陳曉明認為,大學生創業需要一個過程,學校首先要為大學生營造自主創業的氛圍和平臺,才能繼續鼓勵大學生邁出關鍵性一步。“對于參賽獲獎的優秀學生,職場選擇的機會很多,大學生創業往往顯得風險過高,機會成本過大。我們并不一定讓同學們參加了大賽就要創業,實際上通過大賽直接走上創業道路的也畢竟只會是少數。我們的目的是讓同學們有這樣的經歷和意識。”陳曉明如是說。
析因
創業缺乏外部環境支持
據了解,大學生創業,其經驗不足,社會關系淺薄,抵抗風險能力弱,這些都使他們在比較成熟的市場中,無法同其他競爭者競爭。“客觀地說,個人經驗、能力和素質并非短期培訓就能練就,有些素質甚至在積累一定經驗之后也很難達到,比如謀略、膽量。相比歐美發達國家來說,一貫在舒適的環境中成長,并且對職業規劃普遍沒有深刻認識的中國大學生在這方面非常欠缺,而社會適應能力、資源利用能力、經營理念等方面的經驗形成也相對缺乏外部環境支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趙燁如是說。
據了解,2002年教育部確定了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校為我國創業教育試點院校,逐步推廣創業教育。在廣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近兩年來著重加強了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工作,通過成立“學生就業創業管理中心”、開辟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等形式,依托廣外品牌,打造有廣外特色的創業教育與實踐模式。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還相繼成立了創業教育學院,在學生與投資者之間搭建橋梁。但除了這些資源豐富的重點高校之外,其他高校這類課程極為稀缺,甚至很多學校的創業課程還是一張白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