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論道】政府大可不必在大學生創業上面操之過急,而應該首先致力于為活著的企業營造出良好的經營環境。
近日,筆者到武漢一所高校出席大學生創業大賽擔任評委時,感受尤為深刻。17個創業團隊輪番上場,選手們激情飛揚的創業夢想,讓人心頭一熱。一個女孩在陳述快要結束的時候,揮舞著拳頭大聲喊道:“如果你知道去哪里,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臺下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筆者的掌聲也響了起來,但是心是冷靜的。作為一名過來人,筆者知道創業僅靠熱情遠遠不夠。在點評的時候,筆者幾次為臺上選手們的熱情降溫。其中一次,五名女孩準備籌集40萬元資金,到武漢近鄰去承包50畝地,種植有機蔬菜。這靠譜嗎?筆者接連問了四個問題:“你們種過蔬菜嗎?”“你們的創業資金從哪里來?”“農民憑什么把土地轉包給你?”“你們種出來的有機蔬菜準備賣給誰?”從選手結結巴巴的回答中,筆者感覺到,她們看到了蔬菜污染帶來的商機,但是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缺少操作這個項目的實力,對于市場還有許多過于天真的想法。
今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尚未走出校門,699萬畢業生遭遇“史上最難就業季”的種種爭議話題尚在繼續當中,媒體上關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報道最近明顯多了起來,高校里的創業大賽也層出不窮。但據筆者觀察,目前大學生創業,存在著冷熱交織的狀況。
一是政府倡導大學生創業的熱情,與大學生面對創業的群體性冷清存在反差。眼下,各地政府紛紛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從500萬元、1000萬元到3個億的規模不等,可以為大學生創業提供3萬-10萬元的貼息貸款,同時放寬了落戶等方面的限制,以此來緩解就業壓力,喚醒大學生創業的激情。但是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比例,并沒有出現明顯上升的態勢,依然徘徊在1%-2%之間,與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20%左右的創業率相差甚遠。
二是少數大學生創業的熱情,與冷峻的創業現實存在反差。據《中國企業報》報道,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在1%左右,其中浙江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在全國各省區市當中是最高的,在4%左右。而全世界學生的平均創業成功率是10%左右。另一份跟蹤調查發現,在大學生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群體中,三年后約有7成的人退出了創業。
青年學子通過自主創業,書寫出與眾不同的夢想,向自己的青春致敬,本來是一件令人心生向往的事情。但是面對這兩重冷熱,我們又不禁捏一把汗。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之低和失敗的比例之高,反映的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就是國內創業的環境還不夠好。創業的道路布滿荊棘,如公司注冊、組建團隊、籌措資金、市場推廣等每個環節,都會遇到多種難題,對于涉世不深的大學生而言,解決這些問題本來就有難度,還要去拿捏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更是難上加難。常見的問題是,一些大學生企業常常會在工商年檢、財務審計中碰壁,面臨被吊銷營業執照或繳納罰款的厄運。團隊散伙、資金鏈斷裂的問題更是屢見不鮮Cye.com.cn。
筆者以為,要解決這兩重冷熱的問題,政府大可不必在大學生創業上面操之過急、一擲千金。如果政府為活著的企業,營造出良好的經營環境,讓它們茁壯、健康地成長,又何愁大學生不會聞風而動,跳進市場的大潮去搏擊風浪呢?對于意欲創業的大學生朋友而言,如果沒有專利和市場的時效問題,完全沒有必要去應景,或者拿著父母的“天使投資”去硬撐,先做好職員積累好經驗再來打拼不遲! (作者系武漢快樂學堂創始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