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領軍人才來漢創業,最高可獲500萬元啟動資金支持;指派“人才專員”,為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工商注冊、稅務登記、在漢居留、出入境、子女就學、醫療社保等各類生產生活服務……昨日,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和服務人才創新創業的意見》,再推16條服務新政,全過程幫扶各類人才在漢圓夢。
作為人才大市,武漢地區人才總量已達186.6萬人。截至去年底,武漢地區入選中央“千人計劃”170人,市屬29人,數量在中部省市領先;武漢地區入選湖北省“百人計劃”172人,市屬74人。
2009年,我市在東湖高新區打造“人才特區”,啟動實施“3551人才計劃”;2010年,“黃鶴英才計劃”在全市范圍內施行,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截至目前,共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達到3500人,655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選“黃鶴英才計劃”,獲得資金資助近8.1億元。
人才“創新創業16條”的出臺,使我市服務人才、深化全民創業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備。從人才產生初創意愿時的創業輔導,到創辦企業時的便捷審批、創業資金幫扶、創新成果轉化,再到企業的成長壯大等,都有針對性條款給予全過程幫扶。
與我市以往支持全民創業政策的不同之處在于,“創新創業16條”主要關注高層次人才,側重支持和服務產業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科技人才、海外留學人才和優秀大學生等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把武漢打造成為創新創業人才涌現、機制健全、要素聚集、服務完備的創新創業之城和國際性人才高地,促進武漢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
我市力爭用5年時間,引進培育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團隊核心成員或產業領軍人才1000名,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各類創新創業人才10000名;培育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集聚一批知名跨國企業的研發機構,共建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轉化重大科技成果項目100項,形成全國知名產品品牌50個,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到45%左右,著力打造創新創業之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