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嚴峻形勢,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各地區對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降低注冊門檻,創業地按規定給予小額擔保貸款及貼息、稅費減免等政策扶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提供項目開發、開業指導、融資、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服務。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及企業強力跟進,制定了更為具體的扶持措施,比如簡化企業注冊登記程序,減免注冊登記各類費用,優先貸款支持、適當發放信用貸款,簡化貸款手續,利率優惠,在稅收繳納方面實行減稅、免稅等,激勵畢業生成功創業。
但是,從實際情況看,目前高校畢業生創業人數比例仍然很低,創業成功人數的比例更低。南開大學統計數字表明,僅有2.2%的大學生已經開始實際創業行動且已經創業成功。按說,中央、地方政府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超過往任何時候,當前的社會氛圍也有利于創業,可是為什么畢業生創業成功率這樣低呢?南開大學張玉利教授等專家學者的文章從一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剖析。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關注這一話題,來稿來信共同探討解決之道。
研究型大學開展創業教育需要尋求創新:第一,重視創意。創意比創業計劃更重要,建議探索和推動創意競賽,創造條件提升創業計劃的真實性,營造環境鼓勵大學生開展市場測試;第二,鍛煉應對不確定性環境的能力。注重圍繞創業過程和行為開展創業教育,探索偶然性中的規律;第三,側重資源整合能力而非單純整合和應用所學知識,鼓勵學生注重商業模式創新。
2013年高校畢業生的總數是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19萬人,創歷史新高。高校畢業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而經濟結構調整和伴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型而出現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不可能在短期內創造大量的新增就業崗位。就業壓力的增加,創業也成為了大學生重要的職業選擇。
盡管大學生面臨著較高的就業壓力,但多數大學生創業的興趣不高且絕大多數人不會將創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南開大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研究”項目組對全國5201名在校大學生問卷調研的數據顯示:只有40.3%的大學生對創業感興趣,創業興趣一般或者不感興趣的占到59.7%;僅有2.2%的大學生已經開始實際創業行動且已經創業成功,另有4.8%的學生正在進行創業但創業結果尚未知曉。
三大原因導致創業比例過低
第一,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初始資金不足。
多數大學生并沒有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首選,他們更多地將希望寄托在公務員考試、事業編制單位、國有大型企業或者國際知名企業上。創業意識的薄弱,使得大學生對于積累創業知識、提升創業能力的動力不足,這更進一步阻礙了大學生開展創業活動。
同時缺乏初始資金也是大學生創業的重要障礙。據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難以獲取創業必需的資金支持。在接受調查大學生中,僅有10%獲得了銀行貸款,5.2%享受到了政府創業基金,2%得到了其他機構部門的支持,其余的創業資金則多是通過家庭、創業團隊等自籌或者是朋友的支持等途徑獲得。缺乏資金支持的大學生無法將好的創業點子付諸于實際的創業活動中,而對于已經開展創業活動的公司由于資金的短缺,降低了抵御風險的能力,在競爭格局中處于不利位置。
第二,創業政策宣傳力度不足,創業審批手續復雜。
盡管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優惠政策,然而據調查數據得知,有85.6%的大學生并沒有很好地了解這些政策,不清楚如何運用優惠政策,而且由于不同地區的創業政策不同使得創業扶持措施和社會保障政策不一致,沒有形成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由于創業行政審批手續復雜,增加了初始創業的人、財、物等成本,抑制了許多大學生的創業激情。據有關數據顯示,有75.12%的大學生對于目前的創業支持體系和實施狀況表示不滿。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