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創業教育缺乏系統性、針對性。
目前高校開展的創業教育是大眾化教育,不論大學生的專業、性別、年齡、素質、愛好等方面有何差異均開展相同的創業課程,沒有因人而異的針對性指導,不能提供切實可行的創業指導方案;同時,創業教育的受眾面較窄,許多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多是針對致力于參加創業計劃大賽等比賽類活動的大學生,不能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系統性的創業教育,以增強其創業意愿。創業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使得大學生參與創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均不高。據調查數據顯示,80.2%的大學生不會參加創業必修或者選修課程,90.2%的大學生不會參加學校舉辦的創業者或者企業家講座,92.9%的大學生不會參加或者很少參加創業技能培訓或者模擬演練,93.5%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創業大賽。
把握有利時機理性創業
外部環境變化給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創業時機,大學生應該理性地分析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進行理性創業。
首先,勞動力人口在減少。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末,我國大陸15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這是相當長時期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第一次下降,預計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至少在2030年以前,會穩步、逐步有所減少。勞動力人口的減少使得未來對勞動力的需求會顯著增加。大學生創業即使失敗,如果能從中學習、歷練,在幾年后的競爭中也會體現出更強的競爭優勢。換句話說,大學生創業的機會成本并不高。
其次,產能過剩也為創業提供了機會。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二季度末所有工業行業產能利用率為78.6%,即意味著有21.4%的產能沒被利用。機會是未滿足的市場需求和未充分利用的資源,產能過剩本身也意味著機會,而創業的本質是富有企業家精神的個體與機會的匹配,如果大學生具有比較強的企業家精神,能夠比以往更容易發現機會。
再其次,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轉型勢在必行,企業發展的進程在加快,對人才的需求也會發生轉變。同時,當今創業已經不需要高度依賴技術,商業模式創新等成為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大學生想象力、創造力豐富的特征會使其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應該站在未來看今天,這樣才能對未來起到引領的作用,并具體在提升就業質量、創造就業崗位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支持創業要兼顧有形和無形
近些年來,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減低創業門檻、簡化注冊手續等,這些措施有用,但效果并不顯著。一組有關大學生創業意愿和行動的統計數字值得思考:75%的大學生有創業意愿但實際創業的大學生不到2%;另有數據顯示:有80%的大學生已經對創業產生恐懼心理,并明確表示不會選擇自主創業。如何發揮大學生的長處、避開他們的短處,是大學生創業政策優先思考的問題。大學生不可能對社會具體實踐有深入的了解,即使增強實踐環節教育也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花時間跑審批、忙注冊、找銀行申請貸款,這些不是他們擅長的。要用好大學生的創意,放手讓他們實踐,讓他們更多地跑市場,了解顧客需求,幫助顧客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甚至借助創意創造需求。把寬容失敗從理念和口號落實到行動和政策上,至于注冊不是很規范、交稅不及時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適當寬容。針對大學生創業,監管的重點不是“出生”而是“成長”。減輕大學生創業的恐懼心理尤其重要。
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需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拓寬大學生創業者的融資渠道,如創建大學生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等,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給予稅收優惠政策等,在創業初期給予大學生資金方面的幫助。金融機構則應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諸如小額貸款、低息貸款等優惠待遇,幫助沒有創業經驗的大學生成功獲得啟動資金。
加大研究型大學創業教育力度
面向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已經形成共識,這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但對創業教育的目標以及如何開展創業教育則分歧很大。有的強調培養創新型人才,把創業教育納入素質教育,開展廣義的創業教育;有的強調把大學生推向市場,借助開設網店等途徑,創造條件讓大學生創建企業,獲得利潤。爭論的背后是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的差異,是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差異。
研究型大學的定位不只是傳播知識,重要的任務還在于創造知識,為此需要更加有利于創新、探索的學術氛圍,這樣的學術氛圍有利于大學生興趣和愛好的養成和發揮,也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型大學的創業教育開展需要尋求創新,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重視創意。創意比創業計劃更重要,在大學生中開展的“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實際上是經營計劃競賽,有大量的金牌得主但卻得不到風險投資的支持。建議探索和推動創意競賽。同時,創造條件提升創業計劃的真實性,創業計劃不應僅僅是一系列假設,應營造環境鼓勵大學生開展市場測試。第二,鍛煉應對不確定性環境的能力。注重圍繞創業過程和行為而非注冊流程,開展創業教育,探索偶然性中的規律。圍繞價值創造而非創建企業開展創業教育。第三,側重資源整合能力而非單純整合和應用所學知識。鼓勵學生注重商業模式創新,研究市場規律下的利益機制設計,模擬搏弈與合作,加強團隊和領導力訓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