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者項目即被終止
“大學生入園創業,也可能會水土不服。”2007年入駐園區的劉博文,見證了創業的殘酷:“跟我一起進園區的企業,現在就只剩我一家了。”
對于資金、經驗、人脈都比較缺乏的大學生來說,創業是一條艱難之路。“創業吃的那份苦,也許只有創過業的人才能體會。而且每個人的艱苦各有不同。”劉博文坦言,“每天都是在碰到問題和處理問題中度過的”。
創業需要錢,這是大學生創業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有些人選擇從父母那里要,錢花完了就關門大吉,而我選擇了風投。”為了籌款,劉博文跑了全國很多地方,與很多風險投資者接觸。“我比較幸運,最終籌到了100萬風險投資,不過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解決了資金問題,市場則成為他最憂心的問題。
做外包的劉博文,最紅火的時候,公司有30多人,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市場萎縮,現在公司的員工不到一半。他給記者算了筆賬,30多個員工,一個月光工資至少就要4萬元,再加上公司的房租水電等開銷,沒有足夠多的業務量做支撐,很難維持下去。
劉博文在創業園的新鄰居劉延天是匯農網的CEO。“我們的企業正在快速發展期。”劉延天這樣認為。上半年銷售收入約40萬的他,預計下半年的收入將達100萬。“現在需要多招一些人,雖然大學生就業難,但依然難找到合適的人。”究其原因,一些大學生并不看好需要艱苦奮斗的創業型企業。
眼下,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基本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管理模式進行。溫江區大學生創業園就由張竹立所在的SBI創業街孵化中心負責運營管理。“某種程度上,我們更像個嚴厲的物業管理者。因為我們不僅提供服務,還要監督他們的出勤率,跟蹤考核他們的業績等等。如果不符合條件,就得離開大學生創業園”。
原來,大學生創業項目經過審核入駐園區后,孵化中心會制定一個時間表,如果項目不能按時完成則“退賽”。“項目通過后先在大辦公室辦公,這個項目一個月內必須完成團隊建設,兩個月必須完成公司注冊,再往后的三個月試運營。經過半年的考核期后,他們就可以從大辦公室搬進自己獨立辦公區。孵化中心要跟蹤他們的財務等狀況,以判斷經營情況,并給予相應指導。”張竹立說,“從今年3月到現在,我們已接受25個項目,但已經有2個項目被終止,離開了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