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競爭從長遠看是文化的競爭。“創業”與“就業”,一字之差,卻代表了兩種社會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的追求,也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二者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實踐證明,創業文化發展較好的地方,人民群眾創新創富的熱情高漲,經濟充滿活力,具有強大的內生優勢和核心競爭力,能夠創造超越其資源稟賦、區位環境的發展成就。因此,營造人人都來參與創業的發展環境,對于在校大學生超過100萬的大武漢來說,意義尤其重要。
大學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
2008年以來,武漢地區高校畢業生總數一直位居全國第一,今年達27.52萬人。作為全國重要的人才培養中心,武漢市在全民創業中積極促進大學畢業生創業。一是加強創業基地建設。全市已建27家大學生創業基地,創辦創業企業800多家,吸納高校畢業生1萬多人。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71家,2011年接收高校畢業生見習1.3萬人次。二是加大高校畢業生創業小額貸款支持。2009年全市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13筆、565萬元;2010年全市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63筆、2153萬元。三是不斷健全扶持創業優惠政策。如畢業2年內在武漢市就業或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取消落戶限制;高校畢業生合伙經營最高可獲2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等。四是加強社會幫扶。如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均設立100萬元創業基金,用于扶持畢業生創業。
大學畢業生創業存在的障礙
2010屆武漢地區高校畢業生在該市就業的112150人中,僅有641人自主創業,占在武漢就業總人數0.57%。創業中面臨的一些實際困難導致大學畢業生創業隊伍難以迅速擴大。
一是創業資金短缺。武漢市大學畢業生創業資金主要來源于父母、親友支持及個人儲蓄,銀行貸款、小額擔保貸款、政府及社團提供資金等還沒形成普遍的有效助推。據調查,在高校畢業生創業失敗原因中,缺乏資金排在首位。
二是政策落實與創業需求仍有脫節。大學畢業生創業獲取所需資源與服務難度較大、成本較高,缺乏能夠解釋政策并將政策轉化為現實服務的“一門式”服務機構。如小額擔保貸款,需財政、銀行、勞動保障、擔保機構、街道社區等多個部門協調配合落實,任何一個環節受阻,就會滯后甚至擱淺。
三是創業技能和水平不高。大學畢業生缺少工作經歷和社會閱歷,缺乏自主創業所需要的開拓市場和管理企業的經驗,在創辦和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大多難以順利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率的制度,在生產、人事、財務及銷售等各方面的管理上極易出現漏洞和失誤。
四是創業服務體系尚需完善。有關部門儲備的創業項目數量不足,領域不寬,層次不高,潛在市場競爭力不強。大學畢業生創業項目、資金、信息、場地等平臺建設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
強化新舉措,引領創業新高潮
為充分發掘武漢地區的人才資源優勢,發揮大學畢業生在跨越發展中的先鋒作用,引領全民創業新高潮,建議應強化以下舉措。
營造創業良好氛圍,培育創業精神。一是營造輿論推動創業。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導向作用,引領全民創業浪潮。二是典型引路激勵創業。三是設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獎”,在全市范圍內形成學習創業典型、支持創業典型的良好氛圍。
健全創業培訓體系,增強創業能力。一是整合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建立一批創業培訓基地。二是建立有企業管理經驗的創業培訓師隊伍,切實提高大學畢業生創業能力和成功率。三是大力推廣SYB(創辦你的企業)、KAB(大學生創業基礎)等國內外行之有效的培訓模式。四是建立創業導師庫,按照“一名創業導師+一位法律援助顧問+一個創業見習基地 ”扶持模式實行“一對一”創業輔導,幫助大學畢業生創業者走過最艱難的創業初期。
搭建創業服務平臺,創造良好創業環境。政府要加快創業服務中心建設和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培育,為大學畢業生創業者提供全方位、多層次、人性化服務。加強市場經濟秩序建設,降低創業門檻,簡化審批程序,保障大學畢業生創業者的合法權益。
暢通創業融資渠道,增強創業保障。一是發揮政府融資主導作用,集中解決創業貸款問題。二是發揮金融部門融資主體作用,加大對大學畢業生創業信貸的支持力度。三是發揮信用擔保公司輔助作用,保障創業者及時辦理銀行擔保貸款。四是發揮職能部門組織融資橋梁作用,加大高校畢業生創業小額貸款支持;五是發揮創業企業融資互助作用,選擇信用資質好的大學畢業生創辦企業成立創業互助會,組織成員企業之間相互融資和擔保。
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強化創業動力。一是加強創業人才住房支持。武漢市為緩解大學畢業生創業面臨住房成本較高的壓力,可實行“優租房”政策,或推出一批“限價商品房”,定向賣給符合條件并已做出一定貢獻的大學畢業生創業者。二是擴大小額創業貸款規模。三是擴大政策性扶持范圍。推行工商注冊“零首付”或延期注入的方式扶持大學畢業生創業。在地方稅收領域,盡最大限度地給予補貼。減免土地使用費,免收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符合產業發展趨勢,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創業項目給予無償資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