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貴戴志康
和李想一樣,戴志康也是響當當的網絡新貴。從2003年收入幾萬元,到2004年幾十萬元,再到2005 年的幾百萬元,一路走來,戴志康表現得如閑庭信步,現在,他的正式身份是北京康盛創想公司CEO,年齡雖小,抱負卻大,“希望公司能創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對人們有價值、有幫助的事情來。同時,希望我們與用戶、產業建立一種共贏的關系,實現良性發展。以我的能力,一定做不出世界上最成功或最具規模的企業,但也許可以嘗試做一個讓員工、用戶感到十分自豪和滿足的企業。”戴志康在接受采訪時說。

戴志康 (資料圖片)
不喜歡上學的戴志康因為對電腦、編程著迷,初中時成績就不怎么樣。
“我的老師、同學甚至同學的父母也都很自然地認為‘這孩子完了,不務正業了’,我無所謂,不過我的確由一個碌碌無為的人變成了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戴志康坦言,到了大學以后,他依然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大一的時候我也想著好好學習,可學了半天,成績始終中等。這可能也跟我選的專業有關系,它太落后了,直到大四時才學黑白電視機是什么原理,而且這些東西花時間還學不明白。”
一個偶然的機會,戴志康去了某電影論壇,當他發現那里擁有10萬注冊用戶時,一個創意誕生了:“如果有一種軟件,能在一個社區論壇的服務器上裝一個,光一個用戶就帶來10萬人,100個是1000萬,1000個就是1億,”戴志康決定將全部的精力投入軟件的開發。與此同時,他的課程也亮起了紅燈,大學4年,他得到的是三次紀律處分,15門功課不及格,對此,戴志康的看法是:“我是真正把時間花在我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面。如果某個時候我覺得十分需要某方面的系統學習,我會尋找合適的深造機會。”
當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為找工作的事東奔西走時,勉強畢業的戴志康卻成了香餑餑,某公司甚至提出30萬元年薪邀請他加入,而戴志康卻選擇了放棄,他說:“賺錢對我來說一直都不是大問題,就算我沒有上大學,我出去打工,也會有不錯的收入,所以我要從事能承載得起我未來的工作。揣著自己讀大學時賺的50萬塊錢,來到北京,開辦自己的公司。”
意識帶來財富,戴志康抓住了機會,在“80后”新人里,他是第一個買寶馬車的。財富意味著什么?當戴志康擁有足夠多的錢時,他又會選擇怎樣的生活?
對此,戴志康的回答是:“財富首先是解決衣食住行問題的,這樣我可以安心工作不必為這些生活基本要素所拖累。在我有時間的時候,有條件和資本去享受生活,以免閑下來不知道干什么。另外還需要一些錢,贍養父母和回報幫助過我的人,除此之外,就僅僅是個數字了。有足夠多的錢的話,如果我在工作或創業,會仍然像現在一樣,把錢投到公司里,創造更大的價值;如果在休息的話,我會去當老師,另外做個兼職的投資人,把錢投給需要資金的年輕創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