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漢堡人更深地感受到中國效應的,是東亞各國。史蒂芬·羅奇說:“看看以中國為出口中心的亞洲主要商品供應國的情況……中國出口機器停轉,亞洲其他國家疲軟的程度更嚴重。套用一個老的說法是,中國打個噴嚏,亞洲其他部分都患了重感冒。”
前里昂證券首席經濟師韋卓思做出了對于中國經濟最為悲觀的預測:中國2009年的GDP增長將不會超過4%。已經有西方媒體和學者擔憂,如果中國“保八”失敗,可能會使世界經濟復蘇步伐大大延緩。
“中國只是一個身陷囹圄的大國,”美國《時代》周刊稱,中國是全球“依賴性”最強的經濟體,難以有經濟核心以繼續其“奇跡”。“中國崩潰論”在2009年初再一次被從箱底里翻了出來。
“即便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只有6%,在國際形勢一片慘淡的2009年,也是全世界領先的水平,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忽視。” 英國經濟學人集團信息部(EIU)中國省區經濟預測團隊計量經濟師劉倩在接受《環球》雜志記者采訪時說,“實際上,中國經濟從來就不是一個過度依賴外需的體系。”她指出,有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凈出口對中國名義GDP增長程度的貢獻份額遠不如內需的貢獻大。
有人在懷疑中期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戈夫在2月16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甚至認為,“保八”措施可能造成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全球衰退不過是讓這個問題提早暴露了數年而已”。
在部分境外媒體上,我們還能聽到不少這樣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表示難以看清和心存疑慮的聲音。然而,更多的境外媒體,則是在疑慮中懷揣著對中國的期待。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5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