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創業是什么?創業就是尋找機會。機會是什么?問題就是機會。”虹口區“好事”家政培訓中心柳梅秀校長開了一門“創業培訓課”。她告訴大學生們:如今的傳統服務業存在很多問題,有很多待挖掘的機會。“創業不能言必稱‘專利成果’、‘獨門技術’。選擇服務性行業創業,入行門檻低,成本也相對低廉,但收益不低,這符合企業的第一要務——存活。”
1996年就從事創業咨詢的靜安區開業指導中心的施偉華有個比較:“最早一波大學生創業者2002年走進我們辦公室時,都手拿‘技術成果’、‘高科技專利’,不過人數屈指可數。現在大學生創業者的數量呈幾何級遞增,這與他們選的項目——瞄準服務業有直接關系,因為都市服務業真的有很多空白可以填補。”
“一部電話”變成“一臺電腦”
2004年,最高級的保姆介紹所也就“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部電話”。而劉建剛創建的家政公司,“一部電話”變成了“一臺電腦”,由此建立的“家政服務電子信息管理平臺”,是他的創新之舉,落實了“建立家政服務標準、重視家政服務質量”的創業初衷。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他,建個平臺駕輕就熟。
而后,劉建剛建立了“管理師”制度,由“管理師”依據客戶反饋,給家政員打分,并在信息平臺上建檔。由此,員工的服務質量一目了然。每位上崗家政員事先要接受為期半個月的培訓,從擦拭抽水馬桶的專用抹布、特殊病人看護到保密文件銷毀程序等,都有嚴格標準。
[點評]“同樣開街邊飲品店,有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突出‘手調飲品’的特色;同樣開布藝店,有的大學生強調根據顧客要求‘個性化制作’。”在傳統服務行業中爭得Cye.com.cn自己的生存空間,要看創業者怎樣利用自己的專業、專長給傳統注入“創新”因子,這正是大學生創業者的優勢。用上海市咨詢行業協會理事王翔的話說,“沒有疲軟的行業,只有疲軟的創業者”。即使落腳在服務業,“創新、改造”總是不變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