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漳州市大中專畢業生專場供需見面會在漳州華陽體育館舉行。一位應聘畢業生停留在一家用人單位前,快速記錄下單位招聘的詳細要求。記者 謝賢偉 攝
4月底,記者來到位于福建農林大學校內的省閩臺合作創業培訓項目孵化中心。這棟1000多平方米的三層樓正在進行內部裝修,20多個“樣板店”逐漸顯山露水。不久,這個集創業培訓、技能培訓、項目對接及實體經營等多功能為一體的中心即將試運行。
“今年2月,閩臺合作孵化創業被我省列入大力推廣的九大創業(培訓)模式之一。不僅是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農民工等社會人群也可以在這里接受創業培訓項目對接和實訓服務。”省勞動保障廳職業培訓處表示。
撒播創業的種子
2008年,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牽頭,福建農林大學和兩岸金橋(福建)就業訓練機構星采學苑聯手實施“閩臺合作創業培訓圓夢工程”培訓。
臺灣模式能在福建“落地生根”嗎?雙方都抱著樂觀態度。福建農林大學黨委副書記、組織部長林和平認為:臺灣有幾十年的創業經驗, 幾代人在借鑒世界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本土化的實踐檢驗,最后留存了許多成功的模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引進臺灣的創業模式就相當于引進國際化的先進模式。而閩臺之間的“五緣”優勢,使臺灣經驗在福建的親和力和接受度高,更容易生根發芽。
從長遠發展趨勢看,中國要從人力資源大國上升為人力資源強國,創新型、創業型的人才將是中堅力量;從產業升級角度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人才需求量將下跌,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的人才需求將大幅攀升;而從高等教育的取向而言,已經到了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拐點,高校不僅要培養就業人才,更要培養開拓型的創業人才。
星采學苑職業培訓學校校長孟昭旭則對農林大的創業傳統和專業優勢看好。他說,由于學校專業設置的實踐性較強,農林大學生的創業起點可以很低,投資可以很少,見效卻能很快,許多校友的成功創業經歷也在無形中激勵著后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