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青年創業的話題隨著暑期的到來而日漸火熱。可能是畢業了卻沒有工作的焦慮已不僅僅是畢業生和家長了,各大院校的領導和政府要員們不時會被就業不足五成的“中國的未來”感到一絲寒意:中國的人力資源似乎全面過剩——從博士到農民工都過剩,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逐年走低,相應地高考人數、考研人數也在逐年走低。據中國社科院的相關研究: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于首位,我國留學人員流失比例達到了近50%!皩W而優則仕”的千年傳承正岌岌可危,知識是否可以改變命運也成為了疑問。
就業難并不是近幾年才有的。即使在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實行30年后的今天,勞動力過剩(這里不參照官方嚴重失真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的問題似乎從未得到片刻喘息;仡櫄v史,新中國成立以來,只有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由于百業待興,國民經濟全面建設的巨大需求使得勞動力得以爆發性釋放,大量的農民從農村被招為產業工人。此后,由于政治動蕩、人口激增和政策失當等因素,失業問題(改革開放前沒有“失業”一說,因為“失業”只是資本主義才有的東西,社會主義的中國只有“待業”)其實始終是困擾高層的一個難題,在駁斥馬寅初“大干快上”喧囂下,如何給源源不斷的革命熱情高漲的“紅小兵”一份工作卻成了“噢,這個么……”,于是乎,王左右而言他,最后只能讓“革命的接班人”去大江大海里鍛煉,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在萬馬齊喑的時代里,任何困難只要一經政治“洗禮”便萬事大吉!
具體到當前,雖然上半年國內各項宏觀經濟數據有轉好的跡象,但經濟危機仍然揮之不去。即使外部市場走穩、“三駕馬車”中的出口出現回升,國內就業問題也未必樂觀,反而問題會因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而給政府和教育部門以口實,使得已有的深層矛盾被別國“次貸風暴”給掩蓋了。
仔細分析來看,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各階層的就業影響是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受沖擊最為嚴重的是從事于制造業的農民工,據報道去年年底最嚴重時,中國失業農民工據調查有數千萬之巨(但這部分并沒有納入我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中)。而危機對大學時失業雖有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各高校的就業率總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即使沒有“次貸危機”影響,08—09年的就業率依然會很糟糕,只是全球金融危機使之更惡化了而已。中國的這種結構性失業困局是長期產業調整滯后;經濟增長模式陳舊;政府主導的投資性和居民收入過低消費不足的失調;私營經濟(大體吸納全國就業人數高達90%)在國企壟斷的步步緊逼下日漸萎縮……這些問題的解決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根源性課題甚至觸及政治體制的改革,在既得利益群體操控中國大局的當前,改變孰難非易,阻力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