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法確保正常就業時,創業可能是迫不得已,正如當前流行的“被就業”一樣,未必不會出現“被創業”,前者或許只是諷刺而已,而后者則可能會產生實質的社會效應:馬云和史玉柱固然可敬,但其前提是有千千萬萬個張云、王云或是張玉柱、王玉柱成為了成功者腳下的墊腳石這并不難想象。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遠未成型,缺乏通暢的退出機制,無數創業者“不成功則成仁”案例并不是拿出來嚇人的,可謂“只見馬云笑,不聞張云哭”。急沖沖地將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失業農民工推向創業的最前沿是在推卸責任還是別有用意?
玉嬌并非池中物,一遇風云便為龍。無需忽悠,真正的創業者自有定奪和判斷。比爾蓋茨連哈佛的學位都不要就去開公司,馬云放著大學教師不做出來辦公司絕不是聽了“青年創業XX強”的鼓動。果真創業如此美妙的話,喊口號的政府官員應該Cye.com.cn最先下海才對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他們也應該沖在最前面才對,可事實如何?別人創業致富我收稅,別人創業失敗與我何干?據說發現金礦后發了財不是淘金者,而是賣鐵鍬的!
歌德曾言:一個國家的不幸在于,沒有人愿意安居樂業,人人都想掌握政權。同樣,如若人人都熱衷當老板、坐轎子,卻沒人愿意干活抬轎子;人人都想成為分蛋糕的(譬如公務員),卻沒人愿意做蛋糕,這樣的社會恐怕遲早要出事!最近媒體報道,薄熙來告誡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絕非聳人聽聞,忠言必然總是逆耳,忽悠卻能熱血沸騰。但總比永遠都可能聽不著的要好很多。
套用一句經典臺詞:“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這可能是真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