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創業板游戲規則的制定和完善,必須時時牢記“支持優質成長型企業發展”這個“宗”,盡量少些投機,多些創業。
十年磨一劍。醞釀了10年的內地創業板,昨日起接受發行申請,創業板大幕正式開啟。而選擇在周日開始受理申請,顯然體現了管理層有意“冷卻”的意圖:一方面,正如證監會此前所言,是為了防止申請企業過多導致“現場擁堵”;另一方面,似乎也是為了避開周一股市開盤時間,防止股市異常波動。
人為“冷卻”背后,反襯出市場“過熱”的預判。從企業角度而言,能搭上頭班車,就能飲上頭啖湯,吸引力較大;從股市投資者角度而言,創業板這一實質性進展,將有望激勵股市繼續上行,利好頗多。據新浪網的在線調查,超六成網友認為創業板有投資價值并愿意投資個股。大致而言,這如實體現了創業板的市場價值。從國家層面言之,創業板的推出,將以金融促經濟,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為成長型中小企業配上“風火輪”。
然而,越是過熱越要冷處理。必須廓清:所謂“創業板”,理應更多回歸“創業”本義,而絕不能放任某些企業在創業板中違規操作、瘋狂斂財,某些不法“玩家”興風作浪、趁渾水摸魚。
回顧歷史,內地股市的昨天也給了我們深刻教訓。早期的內地股市,上市成了給某些企業的政策優待,市場監管生澀乏力,股市淪為莊家空手套白狼的圈錢機器。為此吳敬璉曾怒斥其為“沒有規矩的賭場”。今天我們創立創業板,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同時,必須眼觀六路、避開漩渦,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讓創業板重走坎坷路。
放眼世界,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近50家創業板,整體而言,除美國納斯達克、日本佳斯達克、韓國科斯達克等幾家比較成熟外,其他多數尚處在摸索階段,或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后遭受重挫,或吸引力消退成為雞肋,或不夠規范險象環生。如香港創業板從1999年底成立以來,市值和指數逐年縮水,在其后的三種改革思路中,竟有兩個方案主張取消創業板。內地創業板如何避免這種周折,需要未雨綢繆。
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具有高科技、高成長性,但也具有高死亡率,退市風險較高。對于這一特殊的資本市場,必須有特殊的游戲規則。這一方面需要借鑒他山之石,以極其敏銳的預見性為未來的發展“排雷”;另一方面,則需在今后的“實戰”中及時修補漏洞。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創業板游戲規則的制定和完善,必須時時牢記“支持優質成長型企業發展”這個“宗”。如是,方能不被浮云遮望眼,避免陶醉于表面繁榮、實際上卻舍本逐末。
盡量少些投機,多些創業——在中國內地的創業板草創之際,提出這樣的警醒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出臺的相關上市和監管規則,在“鼓勵創業”和“防止過度投機”之間的平衡上作出了可貴的努力。比如,限定創業板股民須有兩年以上的“股齡”;又如,企業進入門檻更低,但監管更嚴;又如,增加了對發審機構的問責機制;再如,嚴格退市機制,減少殼資源的濫用……
同時,創業板本身的創建也是一次艱苦卓絕的“創業”,不能有一蹴而就的僥幸心理。這正如開車,速度飆得太快,既容易失控,又容易“飄”。內地創業板的發展,還須穩中求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