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很多白領都想創業,經常抱怨上班太辛苦了、錢都被老板剝削去了、又一點自由度也沒有;我要當老板,哪怕做得不開心也值得。不少人打工到某一階段,便開始選擇創業。打工是替別人賺錢,創業雖然風險增多,一分一厘總是自己的。白領該創業還是該繼續打工?先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關于事業的夢想,即使是擁有一家小小的網絡商店——本篇主人公面對的問題是,是否應在職業黃金期,放棄高薪和職業上升遠景,將大部分的資產投入到這個夢想之中。
奧地利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95歲時接受采訪時說:“他們認為一個企業就應該是一臺掙錢的機器,譬如,一家公司造鞋,所有的人都對鞋子沒有興趣,他們認為金錢是真實的,其實,鞋子才是真實的,利潤只是結果。對chris來說,到底真實的應該是蛋糕還是利潤呢?這直接決定她是否該去嘗試創業。
29歲的chris萌生了開一家同時擁有網絡商店的西式蛋糕店的想法,盡管這與她之前在美國就職的IT業風馬牛不相關,但因為有親戚好友善于此道,chris職業經理人的性格很快讓她把創業部署提上日程,為了前期大約15萬的資金投入以及之后陸續的現金流出,她可能需要贖回投資了一年多的基金、換掉外幣賬戶上的歐元、瑞士法郎,最后像金三順一樣卷起袖子在專門的市場上挑選烤箱、模具、上好的芒果和鮮奶。
你真的準備好了嗎?需要問答這個問題的不止chris,還有你、我、他和她。也許瘋狂的股市曾經讓你體驗過一把只有創業才有的收益率——這使得前文中Jeff那樣的小老板也把錢投入進來,但兩個月翻番的神話已經逐漸遠去,我們開始拿著一筆不多的本金(也許是從股市基金里賺到了第一桶金)、懷揣著被“贏在中國”節目激發起來的創業因子無時無刻不在尋摸好項目好投資人。特別是在這樣的市場下,創業顯得尤其具有吸引力,錢投向何方——2007年的火爆市場吸引了來自實業的大筆資金,但現在的趨勢是,資金紛紛抽離出股市流向了回報更高的實體經營。
“創業是小概率成就大收益的事件,”工銀瑞信基金渠道總監秦紅鼓勵每一個像chris一樣打算創業的年輕人,她認為:“理財,或者投資是大概率追求小收益的事情。”但秦紅的觀點也非常犀利直接,如果你把創業當作一項投資而不是一個事業的話,還是停手的好。不妨看看秦紅給chris是否該創業的建議吧。
Chris面臨的選擇題
在下表中,我們記錄了chris創業的資金缺口大約7.5萬,如果在資金籌措困難的情況下,她必須要變現金融資產去維持經營,在她理想的情況下,網絡蛋糕店可以在三個與內收回成本,半年后開始盈利。此外,為此她還做出了最壞的準備,繼續工作,以職業經理人的收入彌補風險,可能是創業前期的資金不足及被迫延長回收成本期限。
她面臨的抉擇很簡單,到底該不該去創業?創業之后,資金又將如何安排?
Chris創業資金缺口
創業需要資金:
一次性投資估算15萬
工資支出及宣傳費用5萬
運營資金流動不可預知
可以動用的資金:
活期存款7.5萬
基金資產現值6萬元
歐元1.5萬元
瑞士法郎5000
問自己第一個問題:做事業還是做投資
“如果你打算把你自己投身其中,把蛋糕店當作你的一項事業,而不僅僅是投資些錢,開個鋪子的玩意,那就去做吧。無論買基金還是換掉歐元,都很值得,也不用考慮市場、不用考慮贖回的話可能虧損多少”,秦紅快人快語,“因為事業大過天。反而應該弱化錢的東西。因為事業做成了一定會有錢的。”
這項事業能不能導出一個好的結果,只是概率問題,誰都希望可以有馬云那樣的經歷——在阿里巴巴第一站香港路演后就募集到360億,走到紐約已經募集到1800億。但馬云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投身其中并熱愛自己的事業——這一點直接區分開了兩種創業者,投入自己去創業,還是僅僅投資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