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隊繼續缺席南非世界杯,但中國元素卻無處不在:從比賽用球到球衣,球網,嗚嗚祖啦,球哨,球鞋,球襪,乃至于球迷的假發,無一不來自中國。用阿達迪斯生產負責人馬科夫斯基的話說,通過中國制造的比賽用球“普天同慶”,“中國將參加每場比賽。”
然而,“中國制造”大規模滲透,引發的更多的國人的反思和憂慮。出現在世界杯上的這些“中國元素”,與其說是中國制造的代表,毋寧說是反思的鏡子:
一是利潤被壓薄至極限。以大放異彩的“嗚嗚祖拉”為例,款式各異的“嗚嗚祖拉”出廠價一般是在0.6元到2.5元,而在南非可以賣到20蘭特 (約合17.7元人民幣)到60蘭特(約合53.1人民幣)不等,中國加工企業獲取的利潤不到5%,如果再考慮到環境成本等諸多因素,“嗚嗚祖拉”是名副其實的賠本賺吆喝;
二是,哈爾濱啤酒和英利集團作為首次成為世界杯官方合作伙伴和贊助商的中國企業,其營銷思路卻飽受質疑。一些人認為,哈爾濱啤酒的市場純粹在中國,卻拿不菲的資金到南非去做廣告,讓人莫名其妙,而英利集團,這個連中國人都很陌生的從事新能源的企業,在業績虧損的情況下,卻拿出5個多億的資金砸向世界杯,更是讓人覺得打了水漂。
第三,至于南非各街頭由中國廠商提供的轉播賽事的大屏幕和體育場用的格力空調,更是被指為“出場”而代價不菲。這樣,在經濟界,“中國制造”似乎比中國足球更加無厘頭,微不足道的利潤,莫名其妙的營銷,即使真的“參加了每一場比賽”,就能為此而彈冠相慶嗎?的確,相對于虛妄的狂歡,這種反思和冷靜的價值更彌足珍惜。
不過,如果將30年前,甚至20年前的“中國制造”做參照系,還是應該承認,“中國制造”來到南非,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而來了之后面臨的尷尬,最多不過是被“葡萄牙狂進了7球”而已,相對于那些根本沒資格參與的,還是應該感到欣慰,也應該對這些勇敢的參與者給予足夠的寬容。當然,這絕不意味著我們不對此進行制度層面的檢討:
首先,中國品牌集體缺席的原因需要真實的反思。相對于中國開放的歷史,世界杯的歷史當然要悠久,所以在世界杯上看到的國外的品牌,如阿迪達斯,可口可樂等等,都是在這個舞臺上浸淫多年,為占據這個市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國際足聯在選擇官方贊助商的時候,要綜合各種因素,和國外的大品牌比較,我們的競爭力差距是全方位的。這個差距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彌補的,對此應該有正確的評估。另外,如果我們看看《財富》500強,代表中國出席的企業,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國字號”的壟斷企業,資源,人才,政策一邊倒的向他們傾斜,他們的確不負重望,殺進500強的名單越來越長,然而,就市場競爭力而言,他們并不代表中國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