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通脹經濟,不是一般的通貨膨脹或通貨收縮,而是以通脹來維持經濟的制度安排。這在中國特有的經濟政治結構下,是一種很自然的發展道路所導致的局面。
2008年金融危機,全球各國都往市場中投入了大量的貨幣,以增加經濟系統的流動性,拯救一直往下走的國民經濟,于是,出現了沒有人預見到的V型反轉,特別是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8.7%的增長率讓世界刮目相看,一時間,中國儼然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風景這邊獨好。
但是,這種美好的感覺因為對通貨膨脹的擔心而變得不確定起來,在2010年前兩個月,通脹的苗頭已經顯現,2月份2.7%的CPI增長率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很多人都看到了通脹的苗頭,但是,趙曉是當今敢說敢為的年輕經濟學家之一。他比他們看得更遠。
趙曉認為,自從美國次貸危機暴發引起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由于各國政府為了避免經濟衰退而向經濟系統投入了巨大的流動性,全球泡沫化生存已經是一種必然,但是,除了看到通脹的危險,我們更要看到,因為此次危機,世界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我們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經濟時代——通脹經濟時代。
通脹經濟時代的出現與政府的行為密切相關,政府已經深度介入到了經濟增長之中,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從此,經濟將一直處于通脹狀態,一旦經濟出現衰退,政府會立刻通過對經濟系統的介入,制造出新的需求,刺激經濟的增長,經濟重新出現通脹的傾向。我們2009年至2010年看到的正是這樣一種經濟現象。
趙曉的看法,也從國外著名教授那里得到了證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中國要保持經濟增長,必須尋找替代出口的新的經濟增長源。目前,中國政府的消費已經實現了迅速增長,投入在不斷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