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明確表示,此舉并不是“病急亂投醫”,主業仍然是制造業,特別是液晶研發和生產。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面對制造業面臨的困境,包括TCL在內的許多制造企業,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戰略和目標。
當然,TCL作出這樣的選擇,也不排除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前些年通過投資“杠桿”,在全國圈下了大量的工業土地,足以讓他們在未來的若干年內,依靠土地開發過一段“安穩”日子。
我們并不否認,通過開發工業地產,可以有效提高現有土地的利用率。令人擔心的是,如果每個企業都象TCL一樣,將手中已經掌握的土地進行工業地產開發,那么,誰來投資實體經濟呢?其土地和廠房利用率又如何提高呢?
也許,一個TCL與萬通的合作,可能會成為一個成功的范例,但是,如果眾多像TCL這樣的制造企業與地產企業合作,轉而開發房地產,中國制造業又會是一個怎樣的景象呢?
當前,資金逃離制造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種現象。尤其對那些競爭力很強、創新要求很高的領域和行業,逃離現象更為嚴重。
退一步講,如果投資者和資金遠離制造業,是像發達國家一樣轉向現代服務業,問題還不大。問題在于,更多的投資者和資金是轉向了房地產業和投機市場,雖然也能創造GDP,但對社會財富的貢獻率很低。某種意義上講,投資者和資金更多地進入到房地產業,會讓社會的生活成本更高,讓勞動者對收入的要求更高,從而使“勞動力紅利”更低,制造業的競爭力更差。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