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的一路茁壯和阿里巴巴信用認證的成熟,某種程度上是“無奈的入侵”。電信運營商的不作為不僅客觀上成就了互聯網企業的傳奇,也讓自己陷入被動,坐失良機。可以說,在移動互聯網價值鏈上,不進則退。
“運營商手里有很多得天獨厚的資源,如SMS、MMS、語音等可靠的通信服務,用戶數據、情境、認證等。這些是運營商獨有的資源,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來的應用也是獨一無二的!闭缭O備商愛立信所言,電信運營商本身坐擁金礦。但它們卻不顧腳下之寶,將目光投向了更遠處的山脈,甚至直奔移動互聯網價值鏈的頂峰,看似得,實為失。
差異化之失
過去一年中,電信運營商以3G為契機,對移動互聯網投入了空前的熱情。“G3”、“天翼”、“沃”,三大電信運營商努力制造差異化的品牌定位。但現在,這三大品牌下的營銷策略卻越來越相似。最新的數據顯示,全國3G用戶量累計1808萬,離2011年實現2.4億用戶的預期相距甚遠。
在此過程中,電信運營商對于移動互聯網價值鏈的控制理念和力度各有不同,整體上呈現一種矛盾和困惑的狀態,從而影響到今日的3G和移動互聯網發展效果。
今年3月17日,中國電信的應用程序商店“天翼空間”正式上線運營,并打出“前店后廠”的模式。具體說來,中國電信的應用程序商店分為兩個產品,一個產品是面向終端用戶的“天翼空間”,所謂“前店”;而另一個產品則是面向開發者的“天翼應用工廠”,即為“后廠”。用戶通過前店來購買或免費下載應用,后廠則通過為開發者為前店源源不斷提供資源、服務、測試、渠道等支持。中國電信認為這個模式充分體現了開放共贏。
不過,在另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電信一度是典型的“赤手空拳服務商”,不做自己的操作系統,不做自己的業務支撐平臺,甚至連即時通信那樣的應用支撐平臺也沒有,就直接殺向內容服務和電子商務,結果仍然無法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盡管中國電信似乎已經意識到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多品種、少數量的“范圍經濟”而非少品種、多數量的“規模經濟”,開始重視“個人化”的趨勢,并高舉開放共贏大旗,但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實施,仍是一個懸念。
中國聯通在移動互聯網上最有吸引力的亮點莫過于其成熟的WCDMA網絡。在移動互聯網的基礎建設方面,聯通重視網絡的優化升級,推進WCDMA向HSDPA和HSUPA演進,試圖突顯自己的數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