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淡背后:已無存在的理由?
幾年前,口邊掛個DIY英文詞匯就顯得很時髦。如今,DIY電腦生意為何如此慘淡呢?
DIY的優勢已經不再明顯。記者將戴爾一款560R-216的產品與組裝電腦價格專門做了對比。如果采用同樣品牌、同等參數的關鍵零部件,以及名牌機箱等,太平洋一期一家店給出的價格是3400元,而戴爾專賣店則出給3800多元,相差僅400元。如果考慮到正規發票、產品的兼容性、品牌服務以及贈送的外設產品外,品牌產品的價位具有相當優勢。
不過,在不考慮零部件品牌、僅考慮性能參數的情況下,百腦匯二期上述店長倒是給出了2350元的超低價,比戴爾上述品牌機器便宜近1500元,看上去實惠很多。
不過,記者發現,該店長所配的零部件、機箱等,除了處理器外,其他全部是非主流品牌,有些市場上很難見到。面對非主流品牌的零部件,稍微成熟一點的消費者一定心生疑慮。
在上述三大IT賣場一、二層走一下,就能感受到,面對一般家庭應用,組裝電腦將難逃“明日黃花”的命運。因為這些黃金樓面上的品牌筆記本產品,尤其是戴爾、宏碁、惠普、聯想、華碩等6大品牌,除了聯想Thinkpad中高端產品外,大多數集中在3000~5000元,二線品牌如神舟的主力標配產品早已降至2000元以下。
英特爾中國區品牌與策略經理呂冬上月在上海表示,2008~2009年一年內,5000元以上臺式機在整個臺式機市場的占比,由20%左右降至3%左右。這意味著一般DIY模式,已經失去基本利潤空間。
呂冬表示,發達國家,臺式機市場急劇萎縮的過程已基本結束,成熟市場筆記本占比接近70%,而中國筆記本占比剛達到50%,未來仍將扮演成長的核心。
DIY的人們原來一度占據過一樓,如今全部被趕到三樓或四樓,已經成為IT大賣場里的失意人。而原來坐等消費者上門的他們,只好派出許多打工仔,在賣場外面招攬顧客。
讓他們更加難受的是,品牌廠家早已與專業的連鎖渠道達成直供合作,過去一年,蘇寧、國美的PC生意高速成長。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兩大連鎖巨頭的筆記本銷量,同比增長全部在100%以上。
此外,過去,DIY商家經常賺取第二次購買電腦的消費者的錢,這是在性能與價格之外,在個性、理性應用方面擊敗品牌廠家的理由,但是,如今消費者的第二次購買行動,已經被日益個性化的平板電腦以及其他移動互聯網終端取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