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價“虛”熱 讓房產稅回歸本義 社評:貨幣戰爭引發新一輪資產泡沫 囤積羽絨服 感性財經:做多玉米 史玉柱曾經總結過傳統民營企業的“十三種死法”,比如,被藏在暗處的競爭對手,使用誣告、打官司等非正當方法“整死”,又或者被主管部門“搞死”,或者被法律條文搞蒙。
事實上,史玉柱所道出的中國民營企業經營環境的殘酷性,對于互聯網企業,也不是新鮮的話題,不少創業團隊也時常將公司衰亡的關鍵因素歸咎于此。
“其實,國家對其他產業監管更嚴,對互聯網基本持開放性態度,只要不觸及一些底線,不去搞黃賭毒,現在建一個網站的成本還是很低的,監管紅線只能是一個借口,并不是主要原因;另外,互聯網已經發展十余年,在一個相對成熟的產業里,巨頭通吃不可避免,有人說騰訊壟斷,但說句實話,這種壟斷跟中石化中石油的壟斷比,差距太遠”,在剖析走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時,天使投資人、360安全衛士董事長周鴻祎對《英才》記者直言。
相反,近些年,不斷有互聯網新模式的探路者對外袒露心聲:面對無孔不入的騰訊、百度和淘寶,壓力很大。
作為V C,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鄧峰對《英才》指出,互聯網公司確實存在一條重要的成功規律,即當先發者擁有巨大的、低成本獲取的、有粘性的流量后,增加新應用的速度可以非常快,這點不同于清潔能源等傳統產業,比如鋰電池與燃料電池,隔行便隔山。
“騰訊一出手,大家就懶惰的說自己的創新被扼殺了?”互聯網老兵謝文對《英才》記者發表質疑,“真正的創新會這樣嗎?從Y a h o o!到G o o g l e,再到Facebook,這種全面深度的創新是擋也擋不住的。”
事實上,騰訊、百度、淘寶在初創期的模式,均不被外界看好,甚至也分別有ICQ、Google和eBay三個海外模仿原型,在熬過數年,經歷資金短缺、險被出售的曲折后,最終分別找到中國式創新基因才得以大獲成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