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規則一旦制定,立刻就會產生各種矛盾,因此最終必然無法得到順利的執行。就算有企業自稱“在制定了相應規則后,情況趨于良好”,這也基本上都并非真就有他們說的那么好,只不過是這些企業自認為良好而已。在制定這些規則時,企業需要得到工會的配合,因此必須避免企業員工產生不滿情緒,這也就導致最終結果只不過是看上去不錯,而絕對無助于企業的活力與發展。
我當年恰好也與你現在想到的一模一樣,由于論資排輩的做法使得每個人都獲得了一定的職位,因此當時我在公司里廢除舊有的職務制度時,我甚至廢除了部長、科長、系長的稱謂。然后就像指派員工A領導這個20人小組的工作,員工B主管那家工廠一樣,根據不同工作,設立了管理相關部門“負責人”的負責人制度。如果一個部門的工作不盡如人意,那么只需把部門負責人撤換下來,讓他重新成為一般員工,并指派其他人來接替相應的負責工作即可。當時我考慮到如果依舊保留部長、科長等稱謂,那么一旦擔任部長職務的人被降職為科長,那么相關者就會因為感到“丟了面子”而辭職,或者因此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我就只以負責人與一般員工的稱謂來區分手下員工。
在員工薪酬方面,我設立了資格制度。所謂的資格就是代表員工崗位能力的待遇。員工資格分為參事、副參事等,員工所獲薪酬就是以這個資格為基礎,再加入資歷因素來決定的。此外,由于企業員工在成為部門負責人時,并不會因此獲得額外的職務津貼,因此即便被解除負責人的職務,其薪酬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就像這樣,在我的公司里,以資格來表示員工所受待遇,而擔負具體職責的負責人則由我任命適當的人選來擔任,因此我們在公司內部一般很少使用資格這個概念,而基本上使用的是負責人這個稱謂。
成果主義無助于企業的活性化
對企業經營者而言,不管是想要提拔晉升部下,還是由于部下的工作能力欠佳而要予以降級處理,操作起來都非常困難。這是因為經營者對這些部下的評價不單會對被評價者本人,同時對周圍的其他員工同樣會產生顯著影響。
因此正是由于對員工做出適當評價是這樣一件如此困難的事情,又不知道該如何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因此你才會想到來向我打聽錦囊妙計,然后指望著回去如法炮制。
《2011 稻盛和夫經營哲學》廣州報告會 網址:http://px.cye.com.cn/ad_px/daoshenghefu/ 報名咨詢熱線:010-51285022
然而事實情況卻是,在進行人事考核時,并沒有什么簡單易行的規則來幫助你對手下員工做出正確的評價。為此,企業經營者應該親自深入到企業的各個部門,也就是說,經營者要親自去參加所有的會議等活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