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有一句廣告語:“時代在變,好東西不變”,但是這句話在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的今天,變得有點地位尷尬——做得再好的實體店也有關門的一天,即使擁有再多的實體店,企業還是躲不過開網店兼營的命運。
企業網店:B2C時代的選擇?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啟用電子商務手段作為創收渠道。
2008年,鞋業品牌連鎖百麗國際(01880.HK)與上海商派(shopex)合作建立網站,實現旗下產品的網上銷售。
2009年中糧集團“觸電”創立“中糧我買網”,開啟B2C電子商務之路。
2011年,中國郵政聯手TOM集團,推出百貨類B2C網站“郵樂網”,借助郵政的物流倉儲優勢快速擴張。
央視旗下CNTV (中國網絡電視臺)于今年9月22日上線電子商務業務“CNTV商城”,主要提供產品導航服務。
2011年初,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002024.SZ)旗下的蘇寧易購獨立成蘇寧易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年度銷售目標直指80億元。
外資品牌更是風生水起: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在中國為旗下山姆會員店開通了網站,美國服裝零售商Gap開通了中國網上銷售起點,配合首批在華門店開張,而Gap的競爭對手優衣庫、阿迪達斯等也先后開通了電商業務。
易觀國際發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網上零售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B2C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42.6億元,環比增長14.7%,同比增長172.6%。易觀研究發現,季節性因素導致服裝的交易量強力反彈,凡客、麥考林在第二季度表現良好。3C類B2C企業如京東商城、國美(微博)庫巴、蘇寧易購等紛紛舉辦大型促銷,拉動第二季度3C類交易額的快速增長。
網店的美麗與哀愁
阿里巴巴日前發布的 《網絡零售價格指數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網絡零售交易總額已達5131億元,較2007年翻了七番,約占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上海等一線城市網絡零售交易總額在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甚至已超過5%。中國最大的網絡零售平臺淘寶網的注冊用戶已超3.7億,在線商品數超過8億件。
網店比實體店經營成本更低,這是業界公認的事實。江蘇省鎮江市從事網絡服裝生意的蔣小姐表示,當初創業選擇開網店,主要就是租不起店面。“在大市口一帶,10平方米的店面一年租金也要10萬元,這對剛創業的人來說還是很具挑戰性的。”
然而,即使是開網店,少去了店面裝修和租賃,仍有倉儲、物流和人力等因素影響著它的運作。“雖然自家網店規模比較小,用的是自家的倉儲用地,卻需要大量在線客服人員以及后臺倉庫的理貨員。以每天5萬元營業額的規模來說,至少需5個理貨員、3個在線客服。由于工作時間長、體力支出大,因此理貨員的月薪已水漲船高到了2500元,客服月薪甚至高達3000多元。”蔣小姐對于開店成本的上漲表示很無奈。
更讓蔣小姐頭痛的是物流問題。小型網購企業一般采用第三方快遞負責物流。今年以來,快遞公司的要價也在不斷上漲。“每逢節日更是考驗我們的神經,快遞動不動就延時或加價。‘十一’期間,與我們合作的快遞公司突然加價20%,讓我們有苦難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