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約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瓶頸?普遍認為,首先是缺乏合格的創業師資。
由于高校從事創業教育的老師一般由校團委、就業指導中心或者經管學院的老師承擔,絕大多數沒有從事過企業經營,自身缺乏創業實操經驗,結果多半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隨便翻看一下各種版本的創業教材就會發現,學院派的創業課程往往著眼于“創業的定義”、“為什么要倡導創業精神”、“創業計劃書的格式”等書生氣很濃的議題,一旦進入創業實戰領域的問題,往往給人隔靴搔癢的感覺,不能切中要害,這也是學校創業課程往往讓同學們感覺“不解渴”的主要原因。
于是,大家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邀請一些企業家來校開創業講座。一些知名企業家“氣場”很大,講起自己的創業歷程侃侃而談,現場聽眾往往能夠被富有傳奇色彩的創業故事所感染,場面非常火爆。然而,一片掌聲之后,冷靜下來,我們不難發現,同學們似乎并沒有從這種創業報告中學到真正系統體現創業活動規律性的知識,更多的收獲是一種榜樣效應,一種情緒性的激勵。筆者認為企業家進大學開創業講座的確是創業教育非常有益的補充,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其一,企業家們雖然很有熱情,也愿意介紹自己的創業經驗,但是,多數企業家工作繁忙,兩三個小時的報告,只能概略地講講自己的創業經歷和提煉總結出來的一些人生感受,而且,企業家們也很少能靜下心來花時間備課,講座的內容隨意性比較大。優米網上也請了不少明星級別的企業家做節目,他們也經常是下了飛機直接“趕場子”,來到演播室,講的內容雖然不乏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和智慧閃光的精彩片段,以及非常感人的傳奇經歷,但系統性不足,無法給給剛剛起步、需要全面學習的大學生提供現實可行的創業指導。
其二,被邀請進高校開講座的企業家一般都是非常成功的大老板,他們的企業早就進入了規范化的企業治理階段,更多的關注點是整體的行業動態、大資本的運作。而大學生創業之初,必然是小規模、小資本的“草根式”創業,在某種意義上講,這些企業家自身的經驗類似“陣地戰”,而大學生亟須的卻是“小打小鬧”的“游擊戰”、“麻雀戰”。這種不對稱,也導致大企業家的創業講座對同學們的現實指導意義不強。
其三,在中國這個特殊的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機制還不成熟,毋庸諱言,某些企業家之所以能創業成功,不是完全按自由透明的市場規律取得成就,中國式“潛規則”起著重要作用。顯然,這些內幕往往是不可示人的。這些“成功經驗”也不是我們的創業教育所追求的。
其四,很多企業家把公司做起來了,但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帶有非常強的個案化色彩,未必普遍有效,很多決策都是基于一種商業直覺,難以梳理成有邏輯性的、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筆者在給一些企業作顧問咨詢時,對此感受頗多,很多久經戰陣的企業家在二次創業操作新項目時,居然會缺少縝密的商業運籌,甚至犯下“低級錯誤”。所以,這一類企業家的創業經驗還可能對大學生造成誤導。
其五,講課是體現教育獨特規律的專業性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諳熟教學藝術。企業家盡管是創業實戰的親歷者,對創業過程的經驗教訓感受最深,但是由于他們對教學工作比較陌生,往往很難把握學生學習認知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的最終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連企業家都不能擔當好創業教師的角色,又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應該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創業教育方面的經驗,拆除高校與產業界之間的藩籬,真正建立起企業家參與大學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比如,在全球創業教育領域久負盛名的百森商學院,就建立了“普瑞斯-百森商學院合作計劃”、“百森/全國創業教育合作基金會”和“考夫曼創業研究基金會”。在澳大利亞,60%的創業教師都由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企業家擔任,他們動員各種層次、不同行業的企業家參與大學的創業教育全過程,和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有機融合,企業家和高校自己的教師密切溝通,水乳交融,長期介入創業相關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已經看不到二者之間的明顯差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