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天津濱海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并將其納入到國家總體發展的戰略布局中,目的是要在“十一五”時期,將天津濱海新區打造成為繼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浦東新區、珠江三角洲的深圳經濟特區之后的中國區域經濟的第三個發展極。
順應此種發展機遇,河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河北建設”)作出大力拓展天津市場、將天津公司做大做強的戰略決策。作為集團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裁,負責過專業公司、國際業務、市場拓展、人力資源管理等集團業務,又系天津大學管理學博士出身的陳列偉,成為負責此項工作的不二人選。2007年底,37歲的陳列偉舉家從河北保定遷至天津,開始這位年輕帥才的另類創業之路:“我要按我的理念嘗試打造一個不一樣的區域公司。”
找準市場定位
陳列偉說,接手天津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天津市場的激烈競爭。因為意識到天津發展潛力的不止河北建設一家,具備品牌優勢的中字頭企業、具備資金優勢的江浙企業、具備地緣優勢的天津本土企業以及更具靈活性的中小企業等都盯緊了天津這個大市場。而天津公司彼時的經營狀況堪憂,年營業額僅為1億多元。
通過對市場和企業自身狀況的分析,陳列偉和他的團隊認識到必須另辟蹊徑才能出奇制勝。但如何找到這條蹊徑?還得立足于對市場形勢抽絲剝繭的周密調查與分析,進而細分市場類別并作揚長避短的具體規劃。如中字頭企業更多立足于大項目、天津本土企業自有政府投資類項目,而江浙企業對房地產項目更感興趣。他們不感興趣的地方就是天津公司可以大展拳腳的區域。筆者笑言,這種情境類似于“于夾縫中求生存”。陳列偉強調找準這個“夾縫”是最重要的,而這得益于他對自身和他人的雙重深刻認識。值得欣慰的是,今天天津公司已基本找準了自己的市場定位,下一步的工作則是要進一步加深、加密市場布局。
加強客戶服務能力與伙伴意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的最大共性當屬其服務性。”陳列偉說。所以,他將能否提高對客戶的服務能力作為找準市場定位之外的又一大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如何做好這項服務工作?首先,明確按照施工流程需要整合哪些資源;其次明確整合各類資源需要哪些專家;最后制定出專家培養的個性方案。陳列偉說,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他們做了兩件很重要的事,一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二是不斷整合資源。兩者的相互疊加造就了一項項讓業主滿意的施工工程,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讓企業在良性循環體中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
而在資源的整合過程中,涉及到與銀行、材料公司、物流公司、設備公司、勞務公司、專業分包商等方方面面的關系。如何維系好這紛繁復雜的關系?陳列偉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伙伴意識”,除了做好對業主的服務工作,還要時刻兼顧到與合作方的“共同成長”。他說,你有多大能力不在于你個人,而在于你的伙伴的能力大小。你給業主提供的服務,某種程度上說,其實是一種能力疊加后的綜合表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