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什么要承擔社會責任?這個問題經歷了幾十年的爭論和探討,結論也發生了重大改變。1931年,人們第一次提出這個問題。當時的主流觀點是,公司的管理者是企業股東的受托人,一切權利只能在為股東帶來可以判斷的利益時才是恰當的,法律應該保護股東利益,防止管理人員追求股東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包括慈善利益。
上世紀30-50年代,主流學界都反對企業CSR,其中包括弗里德曼等著名學者。他們認為,企業的唯一責任就是在遵循游戲規則的前提下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社會問題應該交給政府立法去解決。企業的存在不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也沒有解決社會問題的專長。如果讓企業更多的承擔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的成本,降低企業的競爭力。
但是風水輪流轉。到了60年代,德魯克、弗里曼等著名學者開始越來越支持企業應該從事CSR。他們認為,企業為了自己長期的利益,應該向社會負責,因為很多東西都是相關的。另外,現代企業對企業責任的理解已經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傳統的經濟使命,轉變為也要兼顧社會使命,因此企業也應該調整自己的角色。
自從1931年以來,很多經濟學者研究發現,企業不僅有經濟方面的專長,確實擁有很多專長可以有助于解決社會問題,如IBM可以利用軟件技術幫助NGO提升信息管理能力,利用信息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等。同時,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可以避免被政府干預。另外,從道德層面看,他們也認為企業應該承擔CSR。所以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關于企業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的觀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理論研究發展出不同的流派,它們從不同角度闡釋企業為什么要承擔社會責任,戰略意義到底在哪里。最開始的理論是“社會契約”理論。1937年,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了“企業契約”理論。他認為,企業成立以來跟社會達成一種默契,其實就是一種契約。社會為企業的發展承擔責任,同時企業也要為為它提供發展條件的社會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其實是一種相互的契約關系,這種契約不僅包括很多法律層面的契約,也包括非正式的契約。科斯認為,當一些非正式的社會契約被自愿地接受,并且當它們提出的規范與更廣泛的理論一致性地被接受,就變成強制的契約了。
上世紀80年代,伊戈爾·安索夫又提出“利益相關者”(The Stakehold)理論。中國這些年評價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很大程度上是依據這一理論,隨后,弗里曼做出回應,寫了一本《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式》,強調企業不僅對股東負責,而且要對利益相關者負責。他提出只有對相關利益者負責,這樣的企業才會基業常青。企業應該不僅對股東負責,而且還要對消費者、員工、合作伙伴、環境與資源、社會負責。
上世紀90年代,“企業公民”理論出現。這個理論主要是強調企業也是社會的一部分,與自然人、其它公民一樣,有權力,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企業公民理論是將他的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經營實踐、運作和策略相整合的行為方式。
到21世紀以后,學界開始關注波特這兩年新提出“創造共享價值”的觀點。這個理論又引發了大家新一輪關于CSR研究的熱潮。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近兩年自然災害的頻繁,人們越來越將產生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為企業,對企業的信任度不斷下降,逼迫各國政府制定各種各樣限制企業的政策,這嚴重遏制了企業的競爭力,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波特認為,要解決社會矛盾,化解公眾、社會、政府對企業極度不滿的方法,在于奉行一種共享價值的原則。企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又滿足社會的需求,應對社會的挑戰,去解決社會的問題。創造共享價值就是要做大整個經濟和社會的蛋糕,而不止是簡單的分配價值。企業創造了價值,簡單地把那一塊兒捐出去,這不是解決問題之道,反而越這樣做人們越把問題的根源歸結于企業。所以重要的是你要把這個蛋糕做大,而不是切一塊兒簡單的做慈善。
比如,雀巢公司自2000年以來咖啡業務每年增長率高達30%以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創造共享價值。雀巢重新設計產品和采購的流程,與咖啡種植戶密切合作,向小農提供技術咨詢,為其提供銀行貸款擔保,幫助他們獲得咖啡苗,殺蟲劑等要素的投入。由此,小農產品的數量、質量明顯得到了提升。由于小農的日子過好了,他們意識到破壞環境對長期生產不利,由于他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慢慢就有了環保意識。
最近,企業CSR也有一些新趨勢。比如,一些公司,如英特爾、惠普等,專門成立了一個社會創新部,重新整合原來分散在不同部門的CSR,由企業總裁負責;原來傳統部門的負責人,兼任創新部門的成員,整合企業的CSR戰略。由于形成了高度整合,并將CSR納入整個公司發展的戰略規劃,從對消費者產品的設計到工業鏈,怎么創造共享價值,進一步提升了企業形象,提升了經濟效益。另外一個趨勢是,很多的企業開始制定企業CSR的行為規范,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的報告。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專門成立了企業基金會,相對靈活地回應社會需求。
作者簡介:
鄧國勝,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根據鄧國勝教授講話整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