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的個人命運永遠和他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誕生了四通、聯想、海爾、萬科……而在1992年的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又有一批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紛紛下海,陳東升、王文京、馮侖們迅速崛起。
“南方談話”是一個信號
對于聯想來說,我們做企業決策時,一般是從自己的情況出發,當年股權制度設計,后來走國際化路線等都是企業行為。但是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卻對企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1989年到1991年,世界經歷了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 這么多社會主義國家都出了問題,該如何解讀背后的原因? 當時一種普遍的擔心是,中國還會不會繼續高舉社會主義大旗?當時的一些輿論,讓很多人疑惑,中國是不是要走資本主義道路,或者中國會不會走回頭路。也有人認為,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是因為走了資本主義道路,受了不良影響,如果真的這樣來總結,中國就很可能會走回頭路。當時我也曾感到緊張,相信很多企業家都會和我有一樣的擔心。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釋放了一個信號,打消了人們的顧慮,讓我們這一批人可以安心做好自己的企業。深圳那幅巨大的鄧小平畫像,上面寫著“發展是硬道理”,這讓我們堅信中國不會再走回頭路。
也許現在的年輕人理解不了我們那時的感受,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我們所處的年代,也沒有比較,并不知道改革到底帶來了什么。我40歲才開始創業,或者說才有機會創業,非常知道一個人完全沒有資格選擇道路時是多么痛苦,一輩子完全只能走一條既定的道路,一直到老,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心里想做的事完全沒機會做。正是有了改革開放,我們這一代人才有了自己的舞臺,才能充分發揮才能,成就更好的人生。
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難,但和我們那時候的難是沒法比的,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當年我在中國科學院的時候,一家5口人,住在一間12平方米的房子里,冬天早晨醒來,房間里面只有4度,和冰箱冷藏室一個溫度。這種日子我們都過來了。這和今天一些年輕人有各種機會和條件,但是拼不過別人,不是一個概念。
中國現在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改革,否定中國所走的道路。當年我在西北呆過,當時寶雞是陜西比較富裕的地方,但八百里秦川,那么多農村,農民和以前沒有什么區別,過著極度貧窮的日子。其實當時整個中國都窮,那時候沒有兩極分化,只有一個極,就是大家都窮,甚至是赤貧。再看看現在的中國,變化巨大,富強富裕了很多。
民企的半壁江山
如今,民營經濟成為了半壁江山,這是中國市場化最主要的成就之一,中國企業能夠參與到競爭中去,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通過改革開放是做不到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陸續誕生的中關村的企業都憋著一股勁,希望科技領域下海辦企業的一些人能夠把高科技產業化這條路走通,當時北京市和海淀區給了極大鼓勵和支持,高科技企業因此迅速做起來了,多數企業都是中科院和大學這樣的機構辦的,也成就了一批企業和企業家。當時中科院周光召院長實行一院兩制,鼓勵一部分人把成果努力轉化成產品,向市場推廣,給了聯想一個很好的小環境。鄧小平1992年南巡之后,更多的人受到鼓舞,出來了一批人和企業。
1992年南巡掀起了新一輪發展高潮,政策上在不斷變化,我們的感覺也很明顯,之前,中國電腦行業幾乎是完全封閉的,高關稅,要批文,目的是不讓國外的電腦沖擊我們的民族工業。計劃經濟的時候,像聯想這樣體制外的企業想生產電腦,也拿不到生產批文,生產批文不對民營企業開放,這造成的一個后果是,一些國有企業的產品質次價高。
之后,中國大幅度降低關稅,取消了批文,民營企業可以進入了,國外的電腦和原器件也都涌了進來,并進一步放寬外國人在中國設廠的限制。這對中國的電腦行業形成了巨大沖擊,長城電腦一年就被沖垮了。但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則在這個行業迅速崛起。聯想1994年只占中國市場份額的2%左右,到2000年,所占市場份額增長到27%。所以說中國堅持走改革開放的路,民營企業特別受益,特別是像聯想、華為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多是以民企為主。
當然,現在民營企業的發展還是存在著一些約束,這就需要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比如除了國家需要補貼和把控的特殊行業,充分競爭的行業和領域應該完全放開,這會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