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硅谷的創業可謂一波幾折:一開始是缺錢,等到把信息安全公司NetScreen做得風生水起后,接連兩次有被大公司收購的好機會,卻又陰差陽錯地因為各種意外而未果。登陸納斯達克也并非一帆風順。最初是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審計未過關。經過1年的調整,做好財務管理后,又適逢“9·11”恐怖襲擊事件……
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我覺得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一開始不要想技術,而是從市場做起。創業之初,我和團隊花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做市場研究,直到把問題想透了才開始動手。
做企業,技術創新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商業的敏感度更重要。而且,越到后來,越發現對市場和客戶理解的重要。
如果現在有人拿著商業計劃書找到我,說有1個技術,面向3個市場,我會毫不猶豫地把計劃書打回去。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創業者專注于某一個領域,可能會用3個產品來打1個市場,再后面可能有9項技術作支撐。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邏輯。
好的創業切入點通常具備三大特征:市場已經存在,規模比較小,同時又高速增長。市場已經存在的好處是,不需要再去教育客戶;規模比較小,意味著大企業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市場,或者是已經意識到了但覺得沒必要做。這樣我們就可以用革命性的技術去迅速占領市場,并隨著市場的高速增長而發展。
2005年,我從硅谷回國,創立北極光創投公司。截至目前,北極光創投已募集三只人民幣基金和三只美元基金,完成了對國內60多家公司的投資,投資組合中的知名企業包括展訊通信、漢庭酒店、開心網、維絡城等。作為投資人,我遴選創業者有3條標準。最重要的是創業者的價值觀。其次是創業者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快速學習的能力。最后才是創業者的經歷和經驗。在考察創業者的時候,我會看他的辦公室有多大,他同事的辦公室有多大。他和同事交流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打斷同事的話。有時候我也會當著他同事的面,故意問他一些刺激性的問題,看看他在壓力之下是如何反應的。對投資者而言,對創業者的盡職調查是投資必做的功課。比如訪問創業者的朋友、過去的同事,甚至包括創業者之前所創公司被解雇的員工。當然不會因為有1個人說他壞,我就認為他壞。我常常會電話訪問十幾個人,綜合他們的意見,這樣就會比較清楚他的為人。
正是由于對盡職調查的重視,我做投資不僅行業比較聚焦,地域也很聚焦。舉個例子,如果讓我去投江西的一個農業項目,我第一個反應是不投。因為我在那里沒有熟悉的人。所以我只投能夠做盡職調查的人。
我并不鼓勵大學生剛畢業就出來創業,我更看重的是培養企業家精神。而關于企業家精神,我最看重的一點就是要有高于財務回報的理想。雖然當年在英特爾Cye公司的薪酬待遇不錯,且有價值100萬美元的股票期權,但我卻一門心思想自己創業。到2005年回國創業時,我已經在美國待了15年。當初回國創業,我同時面對著三方面的挑戰,即從企業家向投資人角色的轉變,從美國市場到中國市場的轉變,以及不是做外資風險投資的中國公司,而是做自己的創投基金。雖然苦難重重,但我始終堅持自己選擇項目的價值觀,即做Farmer(農民)而不是做Hunter(獵人)。
Hunter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Farmer是找到好的種子,然后施肥、精心培育。我希望投資不只是賺錢,而是希望實現一些夢想,比如培養世界級的公司和企業家。有財務回報要求很正常,但一定要有更高的理想,比如說這件事情我很喜歡,有更大的志向,等等。
(作者系北極光創投創始人、董事總經理鄧鋒)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