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贏在中國開始,創業這個中性詞變的具有褒獎的意義,好像是個了不起的事情。放在二十年前,其實就是傳說中的下海,反而貶義大于褒義。我一直認為,鼓勵創業的核心是失業率太高的原因,而大部分創業和房地產一樣,起到的作用不過是拉動消費,而不一定就能產生價值。正如贏在中國現在還欠了選手觀眾一屁股爛債,王利芬同學則順利的和大佬們混熟了跑出來創業了。對于這一點,再次說明一個問題,拿到錢的關鍵絕不是你的能力,更多的還是人際關系。只可惜王利芬不是李開復,怎么打扮看上去都是鄧亞萍式的玩票性質,絕不會像開復兄可以禍禍那么多錢。
這就是名人的迷惑性。
同樣,創業本身沒有價值,這就好像就業一樣,只是一個選擇和方向。創業對于大多數創業者來說,絕不是一個值得夸耀或者值得贊賞的事情,因為盡管大部分創業者都打扮成文藝青年的樣子,但都不太能改變自己是2b青年的本質。
過完年,發生了幾件大事,比如團寶要倒閉了,聽到這件事情我第一反應是,24券那里去了?怎么沒有先倒?團寶應該是團購前十名的企業,就這樣快不行了,這個事情本身不出人意料,比較反常的是,一個行業的前十名倒掉,竟然不會引起大規模的挖角、挖客戶、收購資產狂潮,已經十分說明了這個行業的相對扭曲。團購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只是把商戶的利潤轉移補貼給了客戶而已,從客戶的角度而言,確實比較實惠, 而對商戶而言,除非本身價格虛高,參與團購帶來的后果就是價格錨定,毛利率下降和品牌貶值,這種不創造價值而只是轉化價值的模式,做不久也很正常。
幾家歡喜幾家愁,Facebook的一千億估值讓不少人紅了眼,扎克伯格矯情的標示,facebook的價值在于“我們希望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改進人們與企業和經濟體系的聯系方式;改變人們與政府和社會機構的聯系方式;”對比之下,我們比較明確的看到了它創造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值一千億。
對比討論,就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創業本身不代表價值,而創業成功的關鍵,是你提供一個價值,這個價值越難以取代,那么你就越容易成功。而這個價值越簡單,則你成功的幾率就越小。而事實上,很多創業者提供的只是消費價值,把投資花完,然后拿著一堆半成品,散攤。
我是徹頭徹尾的大學生創業的反對者,這是不負責任的,我是徹頭徹尾的馬云反對者,因為淘寶之類的東西實際上謀殺了大量的創業者的時間,交際圈子和CYE成長最佳階段,無數人把身價性命時間就押寶在這個企業身上,最后的結局,就是回頭已沒有路了。傳言淘寶做得好企業大多有馬云的入股,而潛臺詞則是,假如沒有被馬云看好的話,恐怕一個降權就讓你粉身碎骨。之所以單獨來提淘寶,實際上是因為他創造了一個低門檻創業的通道,看似是一件好事,也豐富了我國的假冒偽劣產品的通路,帶動了快遞行業,但最終犧牲的,還是大量的創業者。
所以,在想清楚你可以創造什么價值之前,盡量不要創業,更不要去開什么淘寶店,而對于一個二十年不創造價值的畢業生而言,一畢業突然可以創造巨大價值了,那是在美國。
當然,低門檻創業倒是符合了大多數人的老板夢,不少人也是為了這個虛榮去的,盡管做不大是個常態,但我還是想說,老板的活,真不是人干的,越大的老板,越不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