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繼承了沈這個姓氏自古出文人的傳統,沈玉龍自小就能說會道,祖籍浙江的他稱自己是企業的“紹興師爺”。說到輔導年輕人創業的秘訣,沈玉龍想了想說:“導人比導師更重要。”
談吐間分辨老板氣質
上世紀90年代,作為上海最早成立的三家咨詢公司之一的創始人,沈玉龍曾經創下了一門課吸引上海灘30萬經理人的奇跡。認識的人多了,沈玉龍練就了一雙“毒眼”——能從談話和言行舉止中,看出對方是否適合創業。
“喜歡名牌嗎?”“老板拖欠你工資,你會去討嗎?”幾個問題下來,人的脾氣也摸得差不多了。他說,創業者的骨子里是叛逆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老板。比如一位“海歸”教授,搞科研在行,后來開了一家公司,心態卻沒轉過來——一聽到別人叫“老板”就渾身不自在,自嘆還是“教授”聽著順耳。
沈玉龍說,如今,像這位教授一樣的“書生氣”老板還不少。如果本身不適合當老板,他會建議創業者組建一個團隊,讓有商業頭腦的人來當總經理。
思考問題帶批判眼光
雖然是南方人,但沈玉龍卻說自己的性格偏“北方”——豪爽、大氣、直接。學哲學出身的他,思考問題時,喜歡帶上批判的眼光。
一次,當看完某創業企業遞上的中央空調清潔系統的商業報告書后,沈玉龍假意詢問:“我是不是走錯地方了?”旁人問他何故,他說:“我看到的完全是一份學術報告,根本沒有商業可行性,我還以為自己跑到了學術論壇上。”
而此時,遞交報告的創業者還沉浸在自我設置的美夢中:“您看,城市里這么多高樓大廈,只要有1/3用上我們的產品,我的公司何愁沒盈利呀!”沈玉龍聽罷,忿然起身:“你有沒有想過別人為什么要用你的產品?對物業公司而言,增加設備無疑會增加成本。市場上的同類產品有許多,如果我是采購,憑啥要選你們的產品呢?”
聽到這樣的“毒語”,有的創業者會立刻“變臉”,有的則會當場拍桌子和沈玉龍辯論起來。沈玉龍說,“不留情面”為的是點醒創業者的“自以為是”和“空想空談”,這是創業者身上的通病。
寫書放大導師價值
憑借多年的積累,交友廣泛的沈玉龍常常會帶著他輔導的創業者去別的企業看看。在參觀完一家頗有名氣的材料網站時,沈玉龍讓幾位一同前往的創業者談體會,于是有的人開始細數他看到的不足,并表示如果結合MBA的管理理論,這家企業肯定會更好。
沒想到,沈玉龍又“爆發”了:“讓你們來做總經理,很可能一個月都活不下去。”此行,他希望創業者能更多看到這家網站經營者靠一點一滴收集數據的創業歷程,遠離“紙上談兵”。
創業導師在中國只是個新生事物,沈玉龍希望能沉下心來,做一些價值更大的事情——比如寫書。事實上,他本來就是個“筆桿子”,曾在多家媒體上開專欄。要問他這本即將出版的創業指導書和一般的企業經營管理類圖書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完全本土化。沈玉龍不希望創業者過多地膜拜MBA之類的管理書籍,因為那些美國式經驗并不完全適合中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