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視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我現在就可以做一個預測,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是國產平板電視最差的時候,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國產品牌的份額在中國市場會逐步回升。
我們和國外同行的技術差距是在縮小的,大家一定不要有誤會,好像我們越拉越遠,沒有這樣的事,差距在縮小,而且縮小的速度很快。
南方周末: 家電業可謂“中國制造”的代表——產能巨大、利潤微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利潤最高的1990年代中后期多投入研發,而不是一味打價格戰,那么中國家電業今天就會從容許多。
李東生:中國家電企業那幾年在核心研發當中投入不多肯定是事實,但并不是由于價格戰,也不是由于我們意識不到技術的重要性,更多的是 由于企業的能力不支持同時做好兩件事情——既要提高產業集中度,又要大規模的技術投入。盡管如此,中國彩電業的競爭力在2002年以前也還是快速上升的。 CRT(顯像管)電視,我們不單在中國市場取得了絕大多數的份額,海外市場的份額也在快速上升,我們的成本和規模優勢已經能夠直接威脅到日本、韓國和歐洲 的企業。
南方周末: 但是許多人認為恰恰是國內價格戰打的最兇的那幾年日本和韓國企業大規模投資平板技術,進而在幾年后再度贏得競爭優勢。
李東生:局外人來看好像是這樣,實際并非如此。平板技術韓國公司是在90年代初期開始投的,日本公司在80年代就開始投了,夏普更是 在70年代就開始投LCD(液晶技術),那時候我們連企業都還沒成立呢。我們和國外公司的差距不是在平板時代形成的,差距在我們進入這個產業的時候就已經 形成了。我們首先在CRT方面追趕國外同行,2000年時已經不比他們弱了。但2002年之前沒有人預料到液晶顯示會占據彩電的主流,不僅我們沒預料到, 國外公司也沒預料到,一直到2002年前后幾個大的跨國公司還在繼續投資顯像管電視。
講一個例子。LG和飛利浦都是投液晶技術的,1998年他們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都是50比50的股份,一家做液晶,一家做顯像管。前5年,賺錢 的、業務量大的、風光的都是顯像管,2003年以后就倒過來了。如果飛利浦10年前就預見到液晶能夠那么成功的話,它可能就不會成立合資公司,而是自己發 展。
南方周末: 您是說國外公司之所以后來在平板技術上領先,不是因為他們眼光超前,而是他們的實力強,能夠同時兩邊下注。
李東生:對。其實當時業界更看好等離子技術會成為高端大屏幕電視的主流,但是后來液晶更成功。你看LG也好,三星也好,在等離子方面 的投資基本上是虧損的。另外還有沒有其他技術呢?東芝投了SED,它去年宣布放棄了,日本企業中堅定不移投液晶的就夏普一家,松下是堅定不移投等離子,當 時日本企業投等離子的比較多,先鋒、日立、NEC、富士通,最早做等離子的是富士通,后來證明他們選擇錯了。其他幾個企業選擇的技術路線現在看來都是不對 的,所以這幾年日本企業比較被動,韓國企業發展很快。
無論投哪種技術,都需要很大的資源支撐,而且它的成功概率不是太高。十幾年前中國企業真的是投不起,到現在為止我們也投不起一些不確定的技術,因為我們的實力還是不足。
南方周末: 哪怕跨國巨頭其實也沒有足夠實力同時投幾個方向,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賭。
李東生:你講賭也有道理,但更多的還是判斷和資源分配的問題。韓國企業的作風一直是比較進取的,對日本企業來講它是追趕者,它不會放 棄任何的機會。臺灣的液晶能做起來也是因為日本企業判斷失誤。90年代后期日本企業認為液晶技術投資大風險也大,所以決定不再大量投入液晶,把這個技術釋 放給臺灣,這就給了臺灣企業一個機會,短短十年間快速成長起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