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習并不是一門新學問。在技術和知識飛速更新的時代,只有學習型組織才能更快地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于是,美國排名前500強公司中,大約70%建立了各種形式的企業大學,其中西門子管理學院、惠普商學院等跨國企業大學在中國聲譽鵲起。
而近兩年來,國內企業大學的發展也勢如破竹,不少管理者希望通過適當的激勵和培訓,彌補業務快速擴張造成的人才短缺。但直到現在,人們也無法為國內企業大學的定位、目標和模式下一個確切定義。在許多經理人眼中,眼下關于企業大學的諸多探討只是歌頌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卻并沒有為企業開出具體的藥方。
事實上,要評估企業大學的效益,我們并非沒有標準、工具和成功的案例。在Hay(合益)集團大中華區副總裁盛雁看來,企業大學的開展由一系列目標明確但分布很廣的學習活動組成,要想充分發揮這些學習活動的價值,就要“把企業大學當成一門生意來做”,確保所有的人員、時間、金錢等成本投入,都是以持續提升組織的核心競爭能力為最終產出。
定位之辯
《21世紀》:您認為,國內的企業大學目前普遍存在怎樣的問題?
盛雁:目前,大多數企業大學多由培訓中心演變而來,在針對一線員工的、以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準為目標的培訓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希望員工在企業大學學習一段時間后,工作的效率和產品的質量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當企業大學僅僅聚焦于產品的質量和工作的效率上,它創造的只是成本相關的競爭優勢,離企業“最高學府”的定位顯然是有距離的。“最高學府”的定位決定了一個組織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從這個角度看,持續的業務模式創新、運營模式創新、領導能力的創新是企業大學應關注的重點,國內的企業大學目前雖然有這個意識,但如何把持續創新的目標落實到企業大學的教育體系里還有很多的改善空間
《21世紀》:企業大學應該被看做是企業的附屬品,還是引領企業未來發展的發動機?
盛雁:企業大學和一般商學院的區別,就在于它是與企業高度相關的。于是有一種概念是“企業勝則大學勝,企業衰則大學衰”,但這種思維有其局限性。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電子行業的國際性大企業,它的企業大學早期都非常成功,但由于公司本身在創新上遇到的問題,企業大學也漸漸銷聲匿跡。但如果我們把企業大學所產出的人才能力定義為引領企業未來發展的引擎,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因此,我們不能把企業大學僅僅當成一個附屬性的后方部門看,而是把它看作思想的創新思想的平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