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悉的英特爾公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英特爾以微型電腦芯片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生活。但問題是,盡管電腦芯片是電腦的心臟,也是有形有樣的實實在在東西,可是體積很小很小,即使一般人看到了,也無從判斷其好壞,更何況電腦芯片不是最下游產品,一般消費者看不到,是只裝在電腦里邊的東西。那么,既然不能依靠有形特征來告訴消費者英特爾產品的價值,靠什么來可信地傳遞“價值”信息、降低消費者跟電腦專家間的信息不對稱呢?
英特爾選擇的是通過廣告即品牌形象廣告再造其產品,將產品從實往虛的方向轉型。從一開始,英特爾的廣告語就是“Intel Inside” (“內置英特爾”,或“有英特爾在里面”),要求每臺裝有英特爾芯片的電腦外殼貼上“有英特爾在里面”的醒目標志,并且在電視廣告中,通過神秘的音樂強化英特爾芯片的“神秘性”和“高深莫測性”,這樣,在大眾消費者心里,慢慢建立“看到‘有英特爾在里面’標志就看到質量、看到最高科技”的感覺。經過品牌形象廣告努力,英特爾成功地把其芯片轉型成行業的標準,只要是“有英特爾在里面”消費者就放心,就相信是最好了。
因此,品牌形象廣告是一種調和消費者跟科技專家間信息不對稱的方式。當然,在尋找調和信息不對稱的品牌廣告時,并非所有公司都成功,像英特爾多年的競爭對手AMD就沒成功過。而且,正因為這種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也為許多劣質產品商提供了通過包裝、通過形象廣告冒充優質的空間。也因為這一原因,在產品制造商跟消費者間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的行業里,創業成功的難度越大。
作為安慰劑的棒棒糖
生活中,另一個常見的嚴重信息不對稱現象,是病人跟醫生。特別是,當病人是還不會講話的幼兒時,我們又看到醫療提供方(醫生)、受益方(幼兒)、付費方(父母)是完全不同人的交易局面。這里,醫生到底是否稱職,對幼兒病人的診斷是否正確,所開出的藥方是否專業,用藥量是否合適,用藥時間安排是否合理,等等,這些都是一般父母沒法判斷的,因為他們可能沒有醫學知識,更沒專業訓練,所以,這些要付費的父母無法對醫生的服務做定價。而作為收益方的幼兒病人連話還不會講,即使他得到的是一流醫生和一流服務,也無法告知父母。最終要付錢的父母該怎么辦呢?醫生又如何得到應該有的報酬,讓自己和醫院有繼續做下去的激勵呢?
醫生跟病人、跟付費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醫療服務很難組織的核心原因。這個話題我們接下來會慢慢談,但有一點在這里可以先說。在美國的兒童醫院里,因為不管有病沒病,幼兒要定期去醫院檢查,很多時候醫生不會發現什么問題,所以沒必要開任何藥。但是,對于特別在意并總是憂慮的父母來說,當看到醫生檢查完而又沒開什么藥時,他們怎么知道醫生是稱職的,或者說他們怎么保證醫生的“沒問題”診斷是對的?而且,對許多父母而言,他們付了錢讓子女看病,如果最后空手而歸,會感到付了錢但似乎沒得到什么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的服務也是無形無味無色的,特別在幼兒沒任何病情時醫生又不開任何藥,那么,如何減少交錢的父母和醫生間的信息不對稱?許多美國兒童醫生的辦公室里,總是有很多糖。等醫生看完幼兒后,總會給他幾塊糖,外加一兩件玩具。
這些糖和玩具雖小,卻是非常“實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種“實”性讓幼兒和其父母感到付完錢后還有“具體”的收獲,而不是空手而歸,心里就更為踏實。
也就是說,這些糖和玩具起到調和付錢父母跟醫生間信息不對稱的效果,使醫療服務這種無形交換得以繼續,減少醫療市場失靈的概率。信息不對稱在人際交往、人際交換中處處存在,帶來許多挑戰,但,人類社會始終在摸索、尋求降低信息不對稱的辦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