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到底強在哪兒?控制、壟斷和封閉
微軟和英特爾就像一對兒絕世名伶,曾經風光一時,已經被新人搶了風光,而這個新人似乎也不算新,1976年的第一臺個人電腦就是出自蘋果的喬布斯和沃茲尼克之手,當年的蘋果麥金塔電腦也是部驚世之作,而那時的蘋果還是個小團體在孤軍奮戰,喬布斯跑到日本去取經談判,和德國人去找設計外包,連鼠標都是在硅谷找設計公司外包的,那時的蘋果與現在的完全不同,特別是理念上的。20多年過去了,蘋果已經成為了行業垂直整合能力最強的公司。
曾任蘋果公司院士的Alan Kay說過:“每個熱愛軟件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硬件系統。”現在的蘋果就是一家提供完整體驗的公司,在產業鏈的控制力,讓蘋果可以優先享受所有的新技術、生產工藝和新材料,當然也可以將設計實現所需要的時間、精力和風險成本分攤到豐厚的利潤中去。
蘋果iPad和iPhone都是采用閃存作為存儲介質,而蘋果大規模的采購閃存,一度讓Andriod陣營的對手們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存儲卡擴充存儲容量,目前蘋果是全球閃存產能的最大單一采購商,而且還收購了做控制芯片的 Anobit 公司,繼續壟斷技術和人才,如果不給競爭對手授權的話,其他廠商將更難在移動設備的核心存儲上和蘋果競爭高性能和低價格。
蘋果從2010年的iPhone4上就開始使用大猩猩金剛玻璃屏幕,而只有近些年來被其他廠商過度宣傳后,蘋果才半遮半掩的承認;多點觸控功能也是iPad的成功后,被很多廠商競相模仿;蘋果的顯示屏提供商三星沒有采購Retina,而是使用了Amoled,后者產能跟不上蘋果的需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在當時Retina所需的高分辨率只有蘋果自家的iOS系統可以流暢運行。所以在當其他產品(如華碩UX21A)也開始使用1080P的IPS屏幕時,蘋果已經在新Retina MacBook Pro使用1800P分辨率了,原因也是Mac OS X中“四個pix渲染一個pix”的技術可以解決分辨率過高的問題,而同時采用的屏幕表面玻璃一體的前衛設計形態也賺足了眼球,所以光在顯示這條領域上,蘋果就“閉門造車”似的領先了對手半年甚至一年。
核心技術的排他權和優先權,加上雄厚的財力和果斷決策,讓蘋果時刻保持著旺盛的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和資本(當然也有企業文化的作用),也讓蘋果一直壓制著其他廠商,甚至性價比方面的劣勢也給彌補了回來(iPad價格比同級產品并不高,當然還有新的Retina MBP)。
從iPad開始的封閉體系更加封閉,蘋果開始自己設計A4芯片,對于封閉的蘋果來說,同時控制硬件和軟件有很多好處:1、提供優秀的用戶體驗,軟件和硬件結合的更天衣無縫;2、軟件可以將硬件的效能發揮到最佳;3、根據軟件設計差異化的硬件,根據硬件修改軟件,達到不受別人控制、不易被他人模仿的目的;4、集中采購、產品線單一節約各個環節的成本。
蘋果到底強在哪兒?健康的盈利模式
蘋果強大的另外一個地方,在于可以幫產業鏈上的其他人賺足夠多的錢,當年在兼容機時代,程序員們為Wintel開發軟件,想想當時有多少公司靠Wintel起來的,但現在是移動應用時代,同時在收費方式上,移動終端也有一定的優勢,iOS和Andriod兩大主力陣營互相爭奪市場份額,最能留住開發人員的還是蘋果。
相對于iOS系統單一的產品線來說,Android陣營品牌和型號是在太多,碎片化嚴重,最終產品分辨率都不統一,研發難度就大了不少,而且對于兩大陣營來說,iOS的優質用戶也更多,主動付費購買應用的用戶比例要比Andriod的高很多,所以從盈利的角度來講,蘋果iOS設備也更利于“收錢”了,自然更吸引開發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