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弗蘭西斯說:“你可以買到一個人的時間,你可以雇一個人到固定的工作崗位,你可以買到按時或按日計算的技術操作,但你買不到熱情,你買不到創造性,你買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設法爭取這些。”作為現代企業來講,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不僅僅是要千方百計地“買到員工全身心的投入”,更要培養、塑造員工的事業心,讓公司成為老板與員工共同創業、一起成長、攜手并進的事業平臺。
基于此,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就不能僅僅著重于“高業績、高獎勵、高回報”的結果式管理,而更要從日常的行為、過程管理中,點點滴滴,切實關注員工的成長與提升;而與員工戰斗在一起的各級領導、直線經理們,為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培育員工的工作技能,應學會做一名導師型、激勵型的管理者,而不是任務型、專制型的主管。
一、讓員工充分參與
質疑高執行力的典范:2004年,一本《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書籍風靡全球,由此掀起了企業學習“執行力”的熱潮。故事的主人公羅文“不問原因,不講條件、不折不扣、排除萬難”地將一封事關重大的信件親手送到加西亞將軍手中的故事,已成為高執行力的典范與楷模。一時間,“誰能把信送給加西亞?”成為對職場優秀人才的熱切呼喚。一些管理界學者由此得出結論,所謂優秀員工,就是:
能夠不講條件、不打折扣地完成任務;
最重要的是:不用別人告訴,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
但我們注意到,作為一名軍人,羅文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他必須恪守“不該問的絕對不問、不能講的絕對不講”的軍事保密原則。而在實際工作中,如果僅僅把員工當作執行命令的士兵,指望他們能夠“不用別人告訴,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簡直就是一種不可實現的奢望。研究表明:只有讓員工充分參與到工作之中來,讓他們理解工作的意義,明確工作的目的,清晰工作的方向,掌握工作的方法,才有可能高效率、高效果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總裁杰克。韋爾奇對此特有經驗,他總結道:“當一個員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將給他讓路。”
行為科學研究表明:由需求促發的行為不但是強大而持久的,而且會使人的潛力和能力不斷發揮出來。通過滿足、引導或激發員工的內在需要,使單調繁重的工作成為滿足需要的一種手段或途徑,從而使工作不再是一種負擔,也不再是外界強加的任務。
因此,請不僅命令、安排員工去執行任務,更要給員工講明工作的目的,傾聽員工對于如何有效開展工作的建議,給予員工參與對自我、對工作的管理吧!
二、注重特別激勵
西方心理學家奧格登在1963年進行了一項警覺實驗,通過記錄測試者對光強度變化的辨別能力以測定其警覺性。測試者被分為4個組;
A組:為控制組,不施加任何激勵,只是一般地告知實驗的要求與操作方法;
B組:挑選組,該組的人被告知,他們是經過挑選的,覺察能力最強,理應錯誤最少;
C組:競賽組,他們得知要以誤差數量評定小組優劣與名次;
D組:獎懲組,每出現一次錯誤就罰款,每次反應無誤就發少許獎金。
請猜一猜哪一組的警覺性最高,將在四組之中勝出?各位經驗豐富的HR經理們一定會想:不是C組就是D組吧,因為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在競爭中勝出;人在“重獎之下”也往往個個都成為“勇夫”。但心理學家的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經測試,B組的警覺性最強。通過此項實驗,進一步證明了激勵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單憑業績考核,獎優罰劣與業績排名、末位淘汰并不能很好地激勵員工發揮潛力,而給予員工必要的信任、鼓勵,卻可以收獲更好的效果。故而,領導不必怕員工“給點陽光就燦爛”,只要給予稍高于員工能力的、頗具挑戰性的工作,配之以鼓勵、信任的期許,相信一定會使員工成長的更快。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