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件外包領域,東軟集團一直被視作國內是第一大軟件企業,但隨著文思(VIT.NYSE)和海輝(HSFT.NASDAQ)的合并,行業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后兩者合并后的企業一舉超過東軟,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
“在外界有些人看來,它們(文思與海輝)的合并對東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甚至是壓縮了我們的市場空間,但對我來說,東軟要做的事情是考慮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而不是暫時維持規模。”東軟董事長兼CEO劉積仁近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你說,商業模式和規模,究竟哪個重要?”在劉積仁看來,軟件外包行業正在開始新一輪商業模式的競爭,如果現在軟件業還要靠軟件工程師的人口紅利和規模作為競爭優勢,只會走入死胡同。
劉積仁說,這對于東軟自身不亞于一次“再創業”。“軟件行業是個短命的行業,活10年就比較偉大,活20年就開始有危險,再活20年就必須有高度的警惕和再造自己的生命,現在的東軟恰好處在第21個年頭。”
“賣人頭”模式走向盡頭
劉積仁已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給軟件外包業潑冷水。幾年前,他就已看衰“賣人頭”、賣項目的外包模式,他曾預計,隨著中國人力資源價格上漲,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一定會超過印度。現在,東軟的做法是學發達國家招納高端商業創意、設計人才,貼近市場需求做軟件服務。
在今年6月的大連軟交會上,他又一次老話重提,告誡中國軟件外包企業:以人、以規模來從事外包的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戰。海輝、文思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抱團取暖。
今年上半年,東軟收入約28億元,同比增長20.93%,凈利潤1.73億元,同比增長12.98%。盡管收入和利潤都在增長,但東軟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劉積仁告訴記者,過去10年里,軟件工程師的成本上漲3倍,但客戶付給軟件外包企業的報價增加僅在1.5~2倍之間。
不過,在劉積仁看來,解決問題不再是靠“規模取勝”。
中金數據發布的軟件及服務行業研報顯示:2012年中國IT軟件外包行業平均人工成本預計將上漲5%~7%。根據測算,如果人工成本上漲5%,軟件外包企業凈利潤率將下降1.5%~2%,但由于發包商很難相應地提高發包價格,軟件外包企業也就無法將人工上漲所導致的成本上漲向發包商進行傳遞和轉移,這將直接導致軟件外包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
“當我們的利潤空間從過去的30%、50%,降低到10%時,任何一個基本的波動都會使得外包業務變成一個利潤十分低的行業。”劉積仁說。
而由于成本、風險的問題,外包越來越多元化,除了印度、中國,中東、東歐、亞洲的其他國家也在不斷地成為外包的目的地,也給中國外包企業帶來了更激烈的競爭關系。
“中國有至少一半的外包企業現在仍停留在單純的人頭模式,這是比較危險的。如果不轉型,未來5年之內,這些企業要么死掉,要么變得無利可圖。”劉積仁如此判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