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有一位香港青年,為了改變家里的貧困面貌,他決定創業,把僅有的六千元港幣全部投入到服裝行業,廠房就是自己租的住房,做的產品是占用流動資金最少的領帶,定的生產指標也是最低的,每天生產并銷售領帶60條,利潤剛好可維持全家人的生活開銷。這個青年,就是現在的領帶大王曾憲梓。
如果說,當年曾憲梓的創業沖動是貧困生活逼出來的話,那么,在今天這個基本解決溫飽的時代,人們萌發創業沖動則更多的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有沖動,才有動力。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擁有創業沖動?某知名IT專家打過一個很生動的比方,他說,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是想到創業,而不是想女朋友,那你就可以去創業了。
創業沖動不會一生下來就有,也不一定是一出校門就產生的,可能需要工作一段時間才會產生。一旦產生,就要盡可能地把握住它,因為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可以用來創業的時間更短,適合自己的創業機會更是稍縱即逝。
我有一位網友,學歷不高,通過自修才拿到中專文憑。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沒有底薪,就是拿本黃頁打電話,幫企業尋找客戶,有時候打出去一千個電話也做不成一筆交易。做了三個月,只賺到基本生活費。但他無怨無悔,因為通過這三個月的鍛煉,使他學到了做銷售的基本知識。
后來,他應聘到四川一家大型企業做銷售,很快成為銷售能手,每月收入有三四千塊錢,而當時機關公務員的月工資還不足一千元。再后來,他被公司派到歐洲拓展業務,年收入有二十幾萬元,按說,他應該很知足了。但是,在歐洲工作的一年里,他開了眼界,觀念徹底改變。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辭職,然后辦起了自己的公司,做的業務是為國外某Cye品牌產品作代理,開始的收入還不如以前為企業打工,但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當一個成功的老板。憑著這種信念,一直做下來,終于如愿以償,如今,他的個人資產已有六百多萬元。最初,吸引他創業的不只是錢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感到創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同時,也只有自己當老板,才有更多的自由,可以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現在有很多能力很強的青年,甘愿窩居在公司里當小職員。其中有不少人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工作經驗,也不乏創業能力,卻戀著舊窩不肯挪步。盡管有資金不足等種種借口,但根本的原因還是缺乏創業勇氣,擔心下海不成,嗆了水,回頭又無岸。實際上,這樣的擔心是多余的。因為,即使創業失敗,失去了你先前所看重的一切,你還可以從頭再來。更何況,失敗也是一種經歷,能使你學到很多過去意想不到的東西。有些經歷,甚至可以讓人一生受用。如果有創業沖動,認為自己比較適合創業,還是及早付諸行動吧,要知道,財富總是青睞那些思想開放得早,且行動最早的人。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善于搞經營,如果你有實力,你還可以換一種方式去創業,比如,你可以找一家有潛力的企業,用你的技術入股,當你用技術為企業發展添磚加瓦時,企業也會以分紅等形式給你越來越多的回報,這也比單純拿工資的人活絡得多。在我國的沿海發達城市,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持有公司的股票、期權而躋身百萬、千萬富翁行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