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政府在創新創造中應該起到一個引導、鼓勵的作用,通過政策、制度甚至是資金資助,那您認為目前政府起到這樣的作用了嗎?達到人們的預期了嗎?
吳曉波:政府的作用非常之關鍵,但是政府的作用里面,目前我們來看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樣去運用市場的杠桿來推進創新,這個我認為目前還是有欠缺的。比較多的政府還是喜歡用我看得見的手來推這個創新,做一些大項目。
在全球的經濟發展來看的話,一定要尊重市場的規律,讓我們的企業是在市場的競爭當中形成我們的創新能力,這才是可持續的,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我們希望政府在推進我們企業的創新方面,首先我覺得實際上是一個環境的問題環境一定要塑造好。
這個環境是什么?你比如說知識產權的問題,如果你知識產權沒有很好的保護,一個企業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馬上被別人抄襲,那么他的創新的動力肯定就會(被)削減,這個對經濟是很不利的,對所有企業的創新的動力的一種推進,那是有問題的,所以政府這幾年也不錯,努力在加強知識產權的管理、保護,這些工作,這個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的稅收,稅收這方面要進行怎么樣的措施,來保護我們企業創造的一種動能,一種能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實更多的國家是用稅收這樣的一個杠桿在推動企業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創新領域里面去,所以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個很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是非常關鍵的,人才方面現在國家也推一些千人計劃,像這些東西,也是有效的,但是我們講他的主體應該是企業,創新的主體就是企業,讓企業更好地發揮企業的作用,這是關鍵,而企業在市場經濟當中有生有死,生生死死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讓那些生的企業能夠活得更好,死的企業也能夠死得體面一點,死得更加能夠安全一些。
目前我常常講一個觀點,就是我們的政府關心很好,因為中國政府一直以來有這么一個扮演的角色,我們稱之為“父愛作用”,但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總有企業要死的,我們制度的安排有很多安排的就是讓好的企業可以怎么樣怎么樣,但是你要讓那些死的企業怎么樣能夠死得更加的好,那其實就是很簡單,你比如說《破產法》《企業破產法》,我們去真正的把它推行,有限責任公司怎么樣真正的變成一個有限的責任公司。
現在很多情況之下,企業如果它競爭當中失敗了,那政府想去救它,那這個里面的成本代價也很高,它的員工的失業保障的問題,企業主承擔的有限責任的問題,現在還不是十分的清晰,所以有時候我們就是很不愿意看到一些企業死得很難看,那這個就是很不應該,這個其實也是一個政府塑造一個法制環境的一個問題,其實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就是法制環境的保障,是政府應該做到的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企業其實是需要一個好的環境,創新他自己就會去創,因為他不創新他就沒有競爭力,他就會被淘汰,所以說我們想政府應該更多地運用好市場的杠桿和法律環境的保障,讓我們的企業有一個更好的創新的環境。
網易財經:現在創業是一個比較熱的話題,那您鼓勵學生去創業嗎?您認為學生創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吳曉波:學生創業我們當然鼓勵,我覺得本身他就不是一個壞的事情,但是如何去平衡好,這個確實是要考慮的。
當一個學生還沒有一個明確的一種方向的時候,他在做知識儲備的時候,急急忙忙的你說他去創新,去創業,那是會有問題的,他需要做知識的學習和儲備,現在特別是年輕一代,他很小就接觸到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他也會有創意的去看到社會上有某一些特殊的需要可能并沒有被滿足,所以這就是一些創業的機會,我們也鼓勵我們的學生,不是說只是一種封閉系統下面的一種學習,就是想我努力去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積累我的能力,到了哪一天突然說我有能力了,我可以去干什么事情了,其實不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個社會我們講都有,就是一種干中學的一個過程,做一些事情,做事情當中你再學習,這個時候的學習效果其實會更好,對學生的全面綜合素養的培養更加的有用。
從全球的趨勢來看,大家越來越看到,就是一種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最核心的一個內涵,怎么樣讓我們的年輕一代培養起這種創新創業的這樣一種素養,這是非常關鍵的。其實國際上最典型的你像斯坦福大學,他說我們整個大學就是培養企業家,必須要有一個企業家的精神,他能夠不畏權威,能夠打破常規,有創新性的去做他的事情,他的研究,這樣才有他真正的突破性的東西,這就是很好的一種氛圍的塑造。
我們中國的大學,現在這幾年也開始越來越重視,浙大已經做了很多年了,做這些方面的事情。我們浙大現在是中國擁有發明專利最多的大學,為什么?就是他有這樣一種非常好的創新創業的環境,使我們的學生從本科開始就會去想,我可以做一件事情,有創意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被動的去服從,老師說A就是A,B就是B,我可能看,這個A可能有點不對呢,或者A可以改進呢?那就不一樣,這種創新創意的培養是很重要的。
大學生創業呢,你說每個人都去創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不現實的事情,但是都要有一種創業的精神,我們講創業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