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工廠轉型做品牌,車馬未行,敗局已定。敗就敗在把“工廠思維”完全平移到品牌的運作之中。“
“工廠思維”是外貿企業典型的思維方式。它最大的特色是每接一個訂單,利潤都可以先計算出來,如果沒有客戶退貨等特殊情況的出現,既定的利潤就能夠順利實現。
計算公式比較簡單:訂貨額-成本=利潤。訂貨額(訂貨的數量乘以單價)是生產前就知道了的,成本是相對固定的(即使因為訂單量的增加而出現原材料和人工的增加,也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利潤一目了然。當貨柜從廠門口出去,利潤的多少就已經掌握在財務人員的賬本之中。
綜上所述,“工廠思維”中的六大關鍵詞是成本、訂單、生產、品質、利潤、價格。以“成本+利潤”來評估是否可以接訂單,以“生產+品質”來滿足客戶的要求,以優于競爭對手的“價格+品質”來獲得回頭客。
為什么“工廠思維”會影響到品牌的成敗?
一、以“獲得”來決定“投入”
這個“獲得”經常是按單個訂單來計算的,注重短期收益。面對訂單,工廠內部溝通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能不能做?決定能不能做的要素包括利潤、技術和交貨期。
用這個思維來做品牌,麻煩可就大了。
舉一個例子,當企業要進行廣告投放時,你能夠先計算好廣告可以帶來200萬元的生意,再決定進行180萬元的廣告投入嗎?沒有任何一家廣告代理公司和媒體敢用這種計算方式,他們一定會告訴你:投入很明確,產出靠綜合——投入的廣告費是必須明確的,產出則是由綜合因素決定而且無法量化的。
以短期的投入產出的想法來做品牌,對品牌的成長就不會有耐心。
任何一個品牌的成長,都會遵循這個規律:所有的品牌都有一個耐心培育的過程。當決策者沒有長遠眼光,并且缺乏培育品牌的耐心的時候,一方面舍不得投入,用急功近利的心態做品牌;另一方面不會認同執行團隊的品牌思維,還會對團隊成員產生排斥性的看法,更甚者會頻繁地換將。
二、簡單化操作
代工企業的操作流程是內部復雜、外部簡單。
參加展會,認識客戶,拿到訂單,按期發貨,這是代工企業做外貿的操作流程;內部流程包括打樣、生產、質檢、包裝、物流等等,相對外部操作復雜得多。
在進行升級以前,無數的工廠將內部流程也簡單化了——重點全放在訂單上,內部管理慘不忍睹。
做品牌的操作流程與做工廠大不一樣:內部需要人員管理及成本管控,外部存在著復雜多變的渠道、終端和市場等流程,還必須面對媒體等相關資源。這些外部流程不像內部流程那樣容易掌控,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失控的局面。
如果外部流程沒有做好,內部流程再好也是無用功,只有當渠道暢通、產品暢銷,做品牌才算走上正軌。這是做品牌和做工廠非常大的差別之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