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業務是很多工廠的起家業務、核心業務和唯一業務,利潤模式的操作和實現過程都比較簡單。不少外貿工廠習慣了這種簡單化的操作方式,面對做品牌時復雜的變局,覺得太麻煩、太漫長,沒有人愿意沉下心來培育品牌,而是繼續沿用慣有的簡單化操作——用錢開路,依賴外包。
外包最嚴重的危害,是承接外包業務的營銷機構拋開工廠,轉而做營銷機構自己的品牌。這種情況絕非天方夜譚,營銷機構借助工廠的品牌和產品,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渠道,然后注冊品牌,另尋工廠進行OEM生產。
合作如果到了這個階段,工廠悔之晚矣。渠道、市場、終端都在營銷機構手中,一夜之間,營銷機構的產品就可以取代工廠的產品。一切還得重來,為簡單化操作埋單的只能是工廠。
如果營銷機構的“反水”對原有品牌的渠道和終端造成了傷害,那么,工廠要想彌補這種傷害,就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更長的時間。
說到底,依賴外包來發展品牌,工廠賺的還是生產制造的錢。工廠以為自己有品牌,其實并沒有實現真正的轉型,只是借助外包模式將自己生產的產品打進了國內市場而已。
三、忽視隱形成本
外貿工廠的大部分成本,都發生在自己的地盤上。哪怕是原材料,最終也會運輸到工廠,物流成本也是從工廠開始算,工人只有在工廠做工,才能領到勞動報酬。最大的成本都是在工廠這個地盤上進行消化的。老板閉著眼睛也知道成本分攤在了哪幾個方面,都是顯性的。
當工廠轉型到做品牌,很多成本不是發生在工廠之內,而是發生在別人的地盤上,隱藏在品牌發展的進程中。相對工廠的顯性成本,做品牌的成本常常是隱形的,而且“埋伏”在工廠老板未知的地帶。
做工廠是以銷定產——按照訂單來安排生產,國外的客戶肯定會支付所有的貨款,相應的成本很快就被訂單本身所消化。做品牌卻不是這樣,你把產品生產出來,如果賣不出去,那么這些成本就永遠無法沖抵,你還得搭上運輸成本。什么時候才能完全把貨賣出去?倘若老板沒底,答案也就只有一個:天知道。
如果你想繼續堅持,那你就要在市場推廣、終端促銷方面進行投入。“埋伏”的成本又被挖掘出來了——在哪些區域投入?投入多少額度?投入后的效果如何?
總的來說,做工廠考驗的是對固定因素的控制能力,各種成本可以估算出來。做品牌考驗的是對變化因素的競爭能力,考驗的是對渠道利益分配的平衡能力,考驗的是對隱形成本投入的判斷能力。
四、“人圍著產品轉”
工廠的跟單員,是以完成訂單為主線,進行全過程的跟蹤、控制、疏通和協調。工廠的很多運營環節,包括生產計劃、物料采購、產品技術開發、工藝設備、質量控制等等,都是以產品為核心。概括而言,工廠的運營是“人圍著產品轉”。
產品做得好,不愁沒銷路——在制造業曾經通行無阻的這一條鐵律,用在品牌經營上卻會失效。產品好未必就能夠賣出去,產品好不等于市場好。
做品牌是“人圍著品牌轉”,產品也圍著品牌轉,而品牌圍著消費者轉。消費者才是品牌運營中的核心。
“人圍著產品轉”的慣性,會讓人沉溺于產品的品質而忽略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和感受。
一個案例是,有一個地板工廠轉型做品牌,工程師出身的老板認為耐磨轉數越高,消費者就會越喜歡,因為有更長的使用壽命。他將地板的耐磨轉數提高到了25000轉(家用地板6000轉就足夠了),還在銷售現場放置了一個Cye工具,讓消費者動手檢測。然而,地板的外觀普通、風格單一,消費者并沒有如期而至。(作者為資深領導力教練、戰略及品牌顧問,他最近出版了《世界工廠的品牌突圍: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一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