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邱先生是一家國企的新任董事長,海歸MBA,思維敏銳,勤奮敬業,深得上級領導賞識,卻一直自感缺乏人格魅力。初次接觸,我就感覺邱先生很少與人目光接觸,話很少,風度與其董事長的角色極不相稱。作為他的領導力教練,我先跟他探討人格魅力是什么,達成了“人格魅力并非領導者必備素質”的共識,然后把輔導的重點放在如何建立自信和威信上。主要感悟成文如下,希望幫助更多有同樣困惑的新任領導者。
群眾指望領導者智慧、自信、誠信、有領導欲、努力、業務能力強(Kirkpatrick & Locke, 1991)。好多身居高位的人,自感難孚眾望而心生忐忑。很多一直想當領導的人,一旦成了領導,內心深處卻不認同自己的領導者角色,不知自己何才何德何以服眾。這種心態好比心理上還是孩子,卻一不留神為人父母。
只有從內心深處拿自己當領導,才可能真正在心理上進入領導者角色,油然而生領導者心態,才會去做領導者該做的事情,成為眾人心目中的領導者。這個心態轉型,有人用了100天,有人用了一年,有人用了一輩子。
可怕的防衛過度
心理防衛不可怕,可怕的是防衛過度。
角色認同之前難免內心沖突:時而自信,“舍我其誰”?時而自卑,處處防衛。內心忐忑的領導者無意識地使用精神分析學派所謂的自我防衛機制(ego defense mechanisms):一是曲解(distortion),扭曲現實以求心理安慰。二是投射(projection),自己看不起自己,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在這種心態下,領導者容易虛張聲勢,講排場,任人唯親,拉幫結派,與團隊保持過大距離。三是軀體化(somatization),將危機感轉化為焦慮或者疾病。四是消極抵抗(passive aggression),用拖延掩飾敵意或不安。五是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自卑感反其道而行之,變成剛愎自用。
防衛不可怕,可怕的是防衛過度。《CEO為什么失敗》的作者大衛·道里奇(David Dotlich)和彼得·凱路(Peter Cairo)基于多年培訓和輔導數千名高管的經驗,歸納出高管失職的11種不良性格特點(表1)。
這11條,有些可以用自我防衛機制來解釋。例如,傲慢、作秀、標新立異、離群索居,可能是自卑的反向形成和投射作祟。喜怒無常,有些則源于不接受自己,從而產生焦慮(軀體化),進而情緒不穩定。瞻前顧后不敢做決策的背后,可能是消極抵抗。
認清你的法定權力
來自職位的權威不可忽略,我們早就知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
領導者角色自我認同來自威信的建立。威信的來源,以法定地位為前提。
盡管領導力大師們強調來自個人品質的權威(personal power),來自職位的權威(position power)也不可忽略,我們早就知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覺得自己很行,但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需要手下人把他硬推上寶座,他則半推半就,這樣一來,其身份就有了一定的合法性。
歷代天子自稱天之子,就是宣揚皇位合法性。蕭何建議劉邦破格提升毫無戰功的韓信為大將,隆重舉行設壇拜將的儀式,就是為了補償缺少資歷業績卻有一身本事的韓信身居高位的合法性。
不同組織賦予同一頭銜的法定權力相差很大。新任領導者們不要只看名片上印的是總裁、總經理還是總監,而是問自己,你有無下屬?對于他們,你有無質量控制權?有無業績評估權?有無晉升發展權?有無加薪減薪權?有無用人裁人權?如果這些權力你都沒有,你的頭銜不過是一個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