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CFO和西方的CFO有何差別?
對比在中國上海和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兩個圓桌會議,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中國事務總監梁淑屏發現,一個重大的差異是中國CFO不會像西方CFO那樣去挑戰CEO。
雖然不是頂撞和沖突才能有效果,也不一定非得清晰地去反對同事的意見,“但有部分CFO卻認為這種低調的行為可能對公司沒有什么幫助,帶來的后果是透明度下降了,而且最終會導致‘團體思維’,抺殺了多元化意見的表達。”梁淑屏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在經濟轉型背景之下,中國的CFO應該如何推動CEO和董事會去重新思索企業的戰略與定位,引導企業從規模驅動走向價值創造,從而在財務資源方面予以重新分配?
ACCA與合作伙伴最新發布的“中國CFO現狀”調研顯示,超過90%的CFO 認為,財務管理對公司的價值作用正從幕后走向臺前,這已成為一種趨勢。但是只有11%的中國CFO認為自己是決策的制定者,接近七成的中國CFO認為自己在重大決策中是方案的建議者,其次是信息的提供者,可見財務戰略與企業戰略的匹配度尚需提高。
離戰略型CFO有多遠?
上述調研還發現,內控是中國CFO最關注的話題,占73.58%,其次就是企業戰略(65.15%非常關注),接下來是資金管理(58.49%關注)。
這意味著中國CFO初步具備了戰略意識,但還沒有在企業中承擔戰略角色。當然,這也能夠從他們在公司中的地位和重大決策中扮演的角色中考察。55%中國CFO主要是向CEO匯報,甚至還有21%是向副總裁級別匯報,只有11%的比較小的比例是直接向董事會匯報的。
要知道,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美國,CFO的戰略地位是非常高的,他們大多數是直接向董事會匯報、向股東負責,而且在公司治理里面作為非常重要的一個制衡的力量。
上述調研也發現,CFO發現自身的能力面臨瓶頸。比如在境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就有CFO對讓境外的投資者了解中國感到力不從心,這點從近年來在海外資本市場遭遇的質疑和冷遇可見一斑。
其次的困惑在于,CFO們往往在判斷什么不行的時候非常的在行,但是在提出什么可行的方面,他們覺得頗有困難;最后他們覺得在市場判斷方面缺乏底氣,這一方面是由于團隊高端人才非常短缺,溝通協作有挑戰,另一方面難以管理員工的道德風險,這在如履薄冰的行當中是一個獨特的瓶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