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創業投資的發展階段比較
目前,臺灣創業投資經歷了30年的發展,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發展速度勢頭減緩,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潛在問題。大陸創業投資前期發展較為緩慢,基礎較為薄弱,但潛力巨大,且隨著政府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相應政策措施的持續推出與實施,創業投資將進入高速發展軌道。這種差異集中體現在創業機構的數量及其增長速度、資本規模及其增長速度上。在創業機構數量方面,2000~2010年大陸在絕對數量上都多于臺灣地區,并于2010年達到高峰值的720家,而臺灣地區2010年底的創投機構數量卻不足300家;在增長速度上,則存在更顯著區別,大陸在1999~2003年和2005~2011年經歷了兩波較快速度的增長,即使遭遇金融海嘯,大陸的創投機構數量仍有大幅度增長,而臺灣在2001~2008年間新增創投公司明顯銳減,其平均值僅為1995~2000年的48%,金融海嘯后機構數量有所增長,但增長緩慢。在資本規模方面,大陸的創業投資雖然起點低、基礎薄弱,但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是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創業板的推出和股權交易市場的崛起,創業投資總量自2004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0年達到2046.6億元,幾乎是1999年的7.8倍、2004年的4倍。而臺灣地區創業投資起點相對較高,基礎比較雄厚,資本總量在2005年創歷史新高后,出現平緩的下降趨勢,尤其是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臺灣地區的創業投資面臨嚴峻的考驗,至2010年創業投資資本總量為1468.8億元新臺幣,是1999年的1.42倍、2004年的0.79倍。資本規模的差異化表現在其速度上尤為明顯,1999~2002年,兩岸都經歷了高速增長,而在2006~2010年,大陸的創業投資經歷了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超過30%,而臺灣地區則經歷了連續的資本流出,年均增長速度為-5%左右。
兩岸創業投資的資金來源差異
大陸與臺灣對創投資本來源結構存在一定差異,以2010年為例。首先,政府性資金所占比例大陸明顯高于臺灣地區,大陸僅政府公共財政出資比例就高達28.68%,而臺灣的比例僅為5.18%;其次,金融機構資金所占比例大陸遠低于臺灣地區,大陸金融機構資金占比為14.77%,而臺灣地區金融機構資金所占比例則高達51.51%;再者,大陸個人資金所占比例明顯高于臺灣地區,大陸個人資金占比為16.68%,而臺灣地區則僅為4.78%。上述差異說明:臺灣地區的創投機構具有很強的融資能力,資金來源主要依賴金融機構和非國有法人公司,而大陸的創投機構數量不多且融資能力較弱,且主要依賴政府和非金融企業;臺灣地區風險融資渠道比較完備(如保險公司、銀行、金融控股公司、證券公司、投機機構都在資金來源上占有相當的比例),而大陸在政府引導基金的帶動下,民間資本開始大量介入。2010年,政府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累計出資234.07億元,引導基金支持的創業風險投資機構達到170家,引導帶動的創業風險投資管理資金規模達924億元,個人占資金來源的比重由2005年的3%提高至2010年的16.68%,但政府出資的比重卻比較高。這意味著兩岸風險投資機構進行合作,不但相互補充資金來源,而且可分散投資風險。
兩岸創業投資的投資情形差異
(一)投資總額方面的差異。從2001~2010年投資金額來看,臺灣地區近十年投資走勢呈現明顯的循環,2001年、2005年、2009年為歷年相對低點,2003年、2007年為歷年相對高點;低點與低點,高點與高點的時間相差約4年。2010年投資總金額為137.52億元新臺幣,較2009年增長13.15%,整體投資數為633件,較2009年增長18.76%。大陸近十年則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截至2010年底,大陸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累計總投資額達到1491.3億元,累計投資8693項,較2009年增長16.9%。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