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Cye.com.cn】上海乃至全國的城市中,現在均有相當數量的建于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多層老公房。根據上海市老年學學會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上海市60%以上的老人居住在房齡超過30年的小區里。這些小區多由5層或6層的老公房構成,均未配備電梯,居住在4-6樓的老年人的日常出行就成為一個問題,越來越多的老年居民抱怨上下樓梯力不從心,其中的大多數都希望給老公房加裝電梯。
對于這種呼聲,有關部門積極響應,從2003年起,就在一些小區中進行加裝電梯的試點。但總體而言,改造工程龐大,不僅涉及資金籌措、眾多部門協調,更重要的是,居民在成本和收益上很難達成一致意見,這樣使得在加裝了電梯的小區中,也有諸多讓人煩惱的后遺癥。
根據上海市電梯行業協會的相關統計,上海7層樓以下沒有電梯的多層樓房面積約1.5億平方米(逾20萬棟),舊樓加裝電梯預計需求量在20萬-30萬臺。據上海老年基金會的李主任介紹,現在加裝電梯,電梯設備費用加上建設、改造承重、供電、消防等設施,總成本大約60萬元。按此推算,總體資金需求近2000億元,即使按照政府和居民分攤的模式,這也是一筆很大的財政補貼,自然會引發質疑之聲。
加裝電梯的目的在于提升房屋的使用方便程度,方便老人、殘疾人出行。公房中的居民大多是老年人、困難群體。救濟困難群體,改善他們的生活,的確是公共財政的職責,但必須指出的是,房屋具有消費品和資產品的雙重性質,提升其使用價值,必然使其價格上升,使業主的資產增值。
在現在的市場上,市中心帶電梯多層公寓比同區域普通多層的每平方米價格多出近萬元,雖然帶電梯公寓往往較新,但即使刨除房屋的新舊因素,加裝電梯帶來的資產增值也是可觀的。以50平方米計,加裝電梯后,單套物業增值約20萬-30萬元,即使出租,租金也會上漲。老小區多是經房改出售給居民,在當時的政策下,居民購買價格并不高,算是享受過一筆很大的補貼,如果再在加裝電梯的時候給予財政補貼,使房主獲取資產增值,這是否公平?
更進一步的,這種補貼表面上看固化在老公房中幫助了老人出行,但實際上,卻會隨人而動。如果一個老人有了改善型需求,或者跟隨兒女養老,或者去世,房屋再次出售,購房者不可能僅按原房東為加裝電梯所支付的金額來補償,而會按電梯房的市場價值來付款,在這個過程中,補貼被變現、轉移。于是,即使下一個住進來的也是上海籍的老人,他也必須全額承擔有電梯帶來的房產價格,財政補貼產生的資產增值就會被現在的房東或他的子女全部獲取。
初看之下,加裝電梯是政府為上海老人做的一件大好事,但在未有全局性、根本性解決辦法,并且不能很快全市普及的情況下,少數試點實際上就是把公共財政用在少量受利益者身上。在上海還存在大量公用衛生間、廚房的棚戶區的情況下,這種補貼也就失掉了合理性。
對于補貼的另外一個問題則在于,希望安裝電梯不等于自愿安裝電梯,老年人上下樓的出行需求,本身是合理的,滿足這種需求也是人道的,但是,首先應該提倡的是自我改善的行動,這種行動不一定是錢,但卻需要交換自己的資源,付出自己的行為。
這種行動是多方面的。對于部分住在稍高樓層的老年人來講,置換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有能力的老年居民可置換高層電梯房,沒能力的則可置換到1-2樓。對于這類特殊改善型需求,政府可以從稅費方面給予優惠,享受減免稅待遇。這實際也是補貼,但僅一次性發放,且無法變現或轉移,老人從3-6樓轉移到1-2樓后就無法再次領取補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