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領取養老金的數量在300多萬人,25萬棟老公房,如果按每棟4戶,1戶居住兩人計算,所有老公房的1-2樓足以容納400萬老人。在這種置換思路下,政府給予稅費上的優惠,居民的自我改善行動可以極大地改善自己的出行情況。但如果什么都不做,呼喚財政補貼,顯然對其他人是有失公平的。
對應于這種政策困境,人們也想出了不少好的辦法。由于老小區居民,特別是需要電梯的老年居民的收入普遍不高,資金籌措就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在諸多的籌集資金的模式中,“華東師大三村模式”被最為看好。
所謂“華東師大三村模式”,簡單地說,就是開發商通過出售加層,補貼電梯安裝和初期維護費用。住宅部分的改造主要是加裝電梯,以及在原結構基礎上加層,在既有的6樓上加出一層,加出來的7樓房子歸開發商所有,開發商按市價出售,以此來補貼電梯安裝及大修費用。在整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是政府給居民改房產證,實質上就是政府許可下的房地產再開發。
再造7樓的方式,表面看來皆大歡喜,其實不過是朝三暮四的方式。根據相關法律,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權本來就是全體居民所有,居民住宅的樓頂也屬于全體業主所有,新創生出來的價值本該在整棟樓的居民之間合理分配。
如果政府主導下加層合法,那么居民為什么不能自行決定僅僅加層而不加裝電梯,然后出售、合理分配利益?這正是由于居民并不具備完全產權所致,這種房地產再開發、資產再增值的行為他們本身不能決定,必須依靠政府的審批。
更進一步的,這種對居民產權的限制,正是阻礙上海舊城改造的原因,F在,在距人民廣場僅1公里的范圍內,仍有沒有獨立衛生間,使用社區公廁的老公房,表面上看是因為房價高昂,開發商無法進入,實質上卻是缺乏完整產權限制了居民自主改善福利。
不過,這種方式仍是實際操作中的最好辦法。在免費的幻覺下,人們得到的福利改善雖然小于完全產權下的自主協商,但給定需要政府許可的情況下,實實在在的收益產生于政府審批,視之為免費午餐也是合乎理性的。不過,由于加層可能會涉及底樓居民的空間、采光以及小區的公共空間等,所以仍然存在協商問題【創業網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