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與挺進:移動互聯網中國支隊的機會
終于說到我們自己。
在巴塞羅那,我盡可能多見國外的潛在合作伙伴,而非同胞,畢竟我們在國內有大把時間可以見面。可是,無論是白天的會場還是夜晚的Party,每天總要和同胞們有幾次碰面。就像不久前我的同事曹明在《我在硅谷墾荒的180天》一文末尾描述的情形,在舊金山某個咖啡館,一進洗手間,居然碰見國內熟識的老朋友。
過去二十多年,中國在全球企業的眼中,只是背后有一個巨大的市場,是一座可待挖掘的金礦。但現在,中國在全球通信產業里,正逐漸站上技術和資本實力的臺階,開始扮演越來越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個月前,中國移動、華為、中興、聯想這樣的通信巨頭在展會上占據著各自大廳最醒目的位置,它們連續舉辦規模宏大的發布會,佩戴著中國品牌通行證的各種膚色的人員穿梭其中。
和百度、金山的朋友晚上參加聚會,大家都急不可待地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在中國之外的全球市場去獲取用戶,實現商業價值。
但在我看來,全球市場誘惑巨大,挑戰也同樣艱辛。
在Apple和Google統治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中,操作系統維度已經不會給后發者留下任何機會,可以斷言,任何開發新操作系統的嘗試,都將因為無法建立完備良好的生態系統而難以為繼。
在手機硬件維度,則是由Apple和三星壟斷的市場。2012年這兩家公司對全球手機行業的利潤貢獻竟然超過100%,達到106%,因為Nokia、摩托羅拉這些廠商在嚴重虧損。相比之下,國產手機品牌在全球市場能占到銷量卻搶不到利潤,實在惋惜。
此外,各大巨頭橫向的快速吞并將在未來蠶食今天的合作伙伴們的生意。或許此刻三星站在Android的肩膀上如日中天,但Google在今年5月可能就會通過Moto親自下場踢球。
應用維度,可供想象的空間很大。競爭也更加激烈。移動設備的應用開發,不像電腦軟件的開發,需要勞師動眾。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強有力的發行渠道之上,往往十幾人甚至幾個人的小團隊,就能開發出暢銷全球的優秀產品。
移動互聯網的硬件階段,美國人和韓國人全面勝利;現在應用階段已經展開,我們中國支隊有著怎樣的機會?
2010年,我們在門戶業務的基礎上切入軟件市場,鎖定Android推出GO Launcher。幾百人的技術團隊日夜兼程,今天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擁有了億萬級別的用戶。這億萬用戶只是一個籠統的規模,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70%的用戶在海外、在北美和歐洲,在用戶付費習慣最成熟的地區。這在桌上互聯網時代是不可想象的,是我們作為移動互聯網中國支隊的榮耀。我們看到微信、UC這些公司和我們一樣,都在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勇敢出海。在移動互聯網的第二輪熱潮——應用階段,中國公司能在全球范圍內獲取多大的市場份額?取決于我們的判斷、堅持與努力,以及我認為最重要的——想象力與勇氣。這一次,我們有份參與對未來的構造。
Google和Apple(也許還可以加上三星)打開了移動互聯網這個市場,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手機、Pad終端并推動運營商提升無線網絡),也定義了這個市場內產品的規則和分發渠道。除此之外,我們這些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其實都是在這個大格局之下,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既要堅持自己,又要看清潮流,既要面對獲取市場,又要創建營收模式。這是一個殘忍的市場,到處流淌著鮮血,像蠱蟲一樣,只有真正最強者才能浴血而生。這個市場是殘忍的,但正是這份殘忍才讓這個行業如此生機勃勃,才讓這個行業成為推動世界前進的最重要動力【創業網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