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5月4日,日本的家電巨頭,世界排名第二的山田電機宣布關閉其位于南京的門店,而此前這家日本家電巨頭一共在華開設有三家門店,此次關店之后,不排除山田電機有意向全面退出中國市場。而在更早的2011年2月,此前排名世界第一的家電零售巨頭百思買電器一夜之間關閉其在華的9家門店,隨后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在全世界都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倆大家電巨頭,為什么紛紛在中國市場敗退呢?這些在國外具有品牌規模效應的五百強企業怎么就在中國走不通了呢?國外家電巨頭到底在中國遭遇了什么?
因何而?
敗因一:水土不服,國外通行模式中國走不通
雖然與國美,蘇寧同為家電零售行業。但是雙方模式有根本性差異。差異主要體現在與供貨商之間的關系,國內企業都是先貨后款,同時采取向廠家收取促銷費的方式來獲利,有點類似于輕資產商業地產運營模式,所有的費用都出在廠家身上,包括促銷費,堆碼費,廠家人員導購的工資等。而百思買等國外經零售商采取的是買斷制,通過買斷產品的所有權賺取差價,這種模式對于廠家非常有利,廠家無資金壓力,也無促銷這些通路成本。而國內零售商則把成本都轉嫁在廠家方面,倆方面對比,山田和百思買這種國際通行法則明顯處于劣勢,無法占用廠家或者經銷商資金,就沒有更多的現金流去完成更多店面的擴張,也無法做到更好的性價比了。這恰恰是國內家電業核心競爭優勢。
敗因二:遭遇“群狼圍剿”
不管是之前敗走中國的百思買電器,還是此次敗退中國的山田電機,其店面的規模都無法超越國美和蘇寧。山田在南京更是只有區區1家店。而國美和蘇寧超過10家以上,在主流的大城市甚至會有多達50家以上店面,基本可以覆蓋到各大商業城市的主流CBD,店面多最大的好處是會給消費者一種品牌直覺,開店多的商家會是更好的商家,促進消費者更好進店消費。另一方面,一個區域多店優勢會形成人氣的協同效應,不管是促銷還是其他品牌廣告的推廣活動,本土品牌都可以形成群狼效應,利用規模優勢“包圍”外資品牌企業,使得國際巨頭們在“被包圍”之中疲于奔命。
敗因三:規模優勢無法顯現
國際零售巨頭進軍中國市場,一般都宣稱自身具有倆大優勢。一是自身具有良好的品牌價值和國際化運作經驗,這一點毋庸置疑。另外宣稱的一個理由是,可以利用自己國際化的供應鏈采購優勢,實現全球采購,從而有效的降低成本。典型的代表就是沃爾瑪。此條理由并不適用中國家電零售業,世界上最大的家電制造業都在中國,所以,這些國際巨頭的國際采購優勢無法發揮。另一方面,由于國際巨頭進入中國市場時間較短,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也就無法同廠家形成良好的議價能力,就進一步無法形成價格的優勢。而中國的家電市場人群,對廣告和促銷最敏感,失去了價格優勢,在中國市場等待它的只能是失敗。
敗因四:放不下身段,降低不了“商格”
此條基本上是所有進入中國市場的巨頭的通病,不管是互聯網巨頭谷歌,還是在中國市場過得不如意的沃爾瑪家樂福。山田和百思買也不例外。他們都是直接拷貝國外運營模式,而不具體分析中國的商業大環境,不了解中國的市場用戶的特點。本質上中國市場家電的主流的消費群還是一群比較土的用戶。所以直接套用成熟市場經驗,把品牌和個性化服務放在中國,提供具有創新性的服務給中國用戶,不可否認,這些的確是在未來能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但這不適用現階段中國消費者的特點,中國消費者喜歡低價,這是核心。沒了這一點,其他優勢在明顯也無意義。另一方面,在和政府關系,公共策略方面也放不下身段和公眾以及政府進行有效溝通,以獲取地方政府在產業扶持和政策上的優惠與理解,這也是國際巨頭經常會犯的錯誤之一。
敗因五:進入時機錯誤,已錯過進入中國家電市場的黃金機會
中國家電零售的黃金時代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的頭幾年,05年以后中國家電零售市場已經明顯偏向飽和,增速放緩。國美在去年更是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虧損。國際家電巨頭進入市場都是在05年整個市場開始下行的時候進入,在大的環境上,已經錯過時機,看看肯德基和麥當勞,進入的早,現在已經在中國市場占據著絕對的優勢,當鞏固了市場優勢之后,巨頭們的管理優勢才能發揮出來?上н未到拼管理的中盤巨頭,國外巨頭就已倒在中國市場門檻上。
敗因六:營銷投入不足,對中國市場估計不足
相較于國美和蘇寧基本每月都會在北上廣深和二線主流,甚至于一些三線市場進行大規模的公交硬廣電視的狂轟濫炸式的廣告投放,不管是之前通過收購中國排名第五的家電五星家電的百思買還是山田機電,基本上你很少能看到他們的廣告投放?赡茉谝粋成熟的市場,品牌會是消費者購買者最首要的因素,但中國市場依然不是真正的成熟市場,廣告與促銷和價格任然是促進銷售額的殺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