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國內手機游戲行業紅紅火火的今天,無數的創業者與開發者迅速投身至這座金礦中來,短暫的研發周期,批發式的市場策略,殊不知,十者有九死一重傷,與賭博無異。筆者經常跟一些投資人朋友開玩笑說,投資手游,還不如去澳門賭幾把呢!
1330412024-0
中國手機游戲市場正處于爆發期,這一點無人異議,但為什么產品的成功率不升反降?筆者總結認為主要原因是“不理性”,呈現為以下3點:
1.市場規模爆發首先導致的是產業鏈下游的增長,手游行業也是如此。目前國內Android渠道商、平臺商數量呈非線性增長,有個幾百萬用戶就急切地想分一口蛋糕,這種激烈的競爭導致用戶獲取成本急劇上漲。一些看似收入很高的產品被渠道一瓜分后所剩無幾,有些甚至虧損。
2.開發者數量過多,多為同質性產品。目前國內市場的產品類型屈指可數,無非就是類MT的卡牌,類頁游的RPG,類P&D的三消,類COC的塔防。抄的抄,換皮的換皮。我記得頑石吳剛最近發表過“市場規模增長但行業競爭力卻急劇下降”的看法,一語道破中國手游現狀。
3.缺乏全球化的眼光。絕大多數中國開發者只著眼于中國市場,一被問到國外市場則完全一頭霧水。
移動游戲的定位
言歸正傳,本文筆者主要闡述移動游戲的全球化戰略。那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移動游戲。
筆者不是一個熱愛拋頭露面的人,參與的公開活動不多,但一些重要活動還是沒有缺席。經常與一些國內的開發者、發行商、渠道商交流,發現在他們的字典里,移動游戲=手游。筆者認為不然。真正的移動游戲,不單只是手機終端,還包括其他可攜帶式設備,如平板、掌機等等。要搞清楚國外市場,必須先對移動游戲有個清晰的定位。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的出現,蘋果與谷歌幾乎革掉了索尼和任天堂在傳統掌機市場上的命。數據表明,PSV與3DS等掌機銷量逐年急劇下降,而iPad的總銷售量已經幾乎跟iPhone持平,成為最重要的游戲終端。著名創業公司Supercell早在其創業期間就明確了“平板優先”的策略。真正的移動游戲,應該是跨屏、跨終端的一個巨大市場。
為什么要走向全球化?
App Annie數據表明,中國iOS市場規模目前穩居世界第4,大約相當于日本的一半,北美的1/3;Android市場規模不及韓國一半。試問這樣的市場規模,如何能承受如此多的開發者瓜分?經典營銷案例告訴我們,在信息流通的市場里,客戶永遠不會平均分布在各個產品中,而是集中在部分優秀的產品中。因此,國內市場產品成功率低的狀況是早已注定的。國內開發者的出路在哪里?如此之大的海外市場,為什么非要窩在自己家里廝殺呢?
早在2011年,國內一家低調的開發商Tap4fun已經進軍海外市場,并且在2012年成為中國在海外市場收入的冠軍。目前,有過成功產品的公司,如觸控、藍港、樂動卓越等均已經向海外市場發力。日前,觸控旗下品牌“Punchbox Studios”依靠其與日本KONAMI合作的《魂斗羅》一舉奪下北美付費榜第一,并且持續兩周之久。由此可見,陳昊芝在國內活動頻頻,不停鼓吹國內市場的同時,已經在國外市場上先行一步。
全球化是未來移動游戲的必經之路。走全球化路線,讓開發者能夠把產品研發放在主導的地位,而不是把渠道放在重心;有利于小型團隊壓縮團隊規模節約成本;從多個國家獲取收入,更易于在產品數量有限的情況下規模化。
如何做全球化?
筆者認為這個環節才是大家最關注的。脫離了“怎么做”,前面所說全部都是廢話。因此,筆者也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兩年來研究海外市場所得的一些粗淺經驗。
心態
要做全球化市場,首先要把心態放正。國內開發者大多太急功近利,浮躁,想趁著風頭撈一筆,暴發戶心態。古代兵法有云:“未攻其城,先攻其心。”領兵打仗,拼的不是人數,而是士氣。做市場也是一樣,沒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沒法做。
國內產品“出海”通常被定義為“必死無疑”,筆者總結,下這種定義的人通常有兩種借口:
1.美術風格不符合國外人口味。
在自己家里熱衷于抄襲與換皮,隨便換一種美術就出一款新產品的公司多不勝數,卻頭痛美術上的問題。COC,Hayday,以及眾多Zynga的社交游戲已經證明了Q版風格在歐美依然吃香,老外沒有規定只玩暗黑風的游戲。
2.市場規則不明確。
在歐美這樣的成熟市場,有著統一的開放平臺,市場規則比起國內眾多的渠道分化要簡單明了很多。筆者今年參與北美GDC,學習了眾多國外產品成功的經驗,他們總結出一個定律:獲取用戶的成本高低關鍵在于產品品質。中國開發者熱衷于搞市場,卻往往忽略對產品自身的打磨,這樣才導致了中國制造難以“出海”的現象。若中國開發者能真正靜下心來,打磨產品,相信進軍海外市場并非難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