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尤其是近兩年,傳統零售企業經營困境日趨嚴峻,特別是定位中高端的百貨零售企業業績下滑較快,客流量和交易次數都有比較明顯的下降。雖然每個企業的下降幅度和盈利水平不盡相同,但整體市場的下降趨勢非常明顯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未來這種局面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本文擬對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加以探討,以求教于專家與同行。
一、造成傳統零售業市場份額下降的原因
第一是電子商務對傳統業態的市場蠶食非常突出。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3205億元,同比增長64.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消費者在某一個時段的消費支出是個相對固定的數量的話,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對傳統零售企業的威脅僅以蠶食來形容已經反映不了現實的殘酷,可以說傳統零售業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我們必須正視和看到這一點。
第二是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奧特萊斯及大型城市綜合體等實體新興業態的崛起,對傳統百貨商店造成很大影響。因為這些新型業態所擁有的聚客力遠遠強于單一的傳統百貨業,特別是在節假日,這種優勢就更加明顯。
第三個外部原因是企業所在商圈的格局發生了變化。中國經濟近30多年的高速發展表現在百貨零售業就是各種業態日益齊全,且定位更加專業化,百貨零售業傳統的“百貨”經營難以為繼,且不具備優勢,我們認識到這些變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也有深層次的體制原因。
第四個外部原因是經濟周期的影響。整個宏觀經濟已進入下行通道,各個行業的增長均放緩,零售業也不例外。百貨店經營的一些品類具有明顯的非生活必需特質,在收入預期趨緩的情境下,消費者推后這些支出。同時看到新一屆政府倡導節儉,這對零售業肯定會產生一些影響。
二、傳統百貨企業應如何轉型的幾點思路
目前,在我們所遇到的所有困難中,最核心的、也是最急迫的問題是改善客流量。如果客流量能有改善,那么支撐主營業務就有希望。因此,可以先從改善客流量、提高聚客能力方面進行調整。
第一通過豐富完善傳統百貨店的功能,創建購物中心化的新型百貨店。與購物中心的大體量、豐富的業態相比,傳統百貨店的功能過于單一,對顧客,特別是活躍的年輕人、時尚人士越來越缺乏吸引力。傳統百貨店可以通過資源地重新整合、科學地配置,最大限度地豐富自己的功能。
第二個突破口是優化調整百貨店的品類。根據市場發展,在百貨店里已沒有經營優勢的品類要全部退出或部分退出,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否則,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很難吸引顧客。
現在,沒有哪個品類的商品是短缺的,但是能夠把某一品類做全也很難。所以,通過品類調整形成特色,我們就可以和競爭對手形成錯位,這也是改善同質化的途徑。在目前的形勢下要想把某一品類做優、做全、做大,形成特色和競爭對手沒有的優勢,百貨店普遍采用的聯營制模式就必須打破。
第三個突破口就是做“優”品牌,即提升品牌的集合度、適銷度。百貨店必須根據自身所處的商圈特點與企業整體品牌優勢,在經營品牌的選擇或淘汰上有所選擇。百貨店可以選擇自營,自營模式將有效降低商品售價,使CYE商品價格具有競爭力,甚至與電商相比也不會處于明顯的劣勢。當然,自營模式會在購、銷、調、存等各個環節帶來很大的挑戰。但是,為了實現特色化經營,自營這條路就非走不可。
第四條路就是轉型做專業店。當然,要實現這些轉變就要痛下決心,在體制、用人制度、薪酬分配、人才引進等方面沖破現有格局,不沖破是不成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